第四章 品人识鉴(第6/11页)
华歆最大的特点,应该说还是做事理智果断,有始有终。
在他年轻时,有一次,跟荥阳名士郑泰同行,路遇一老者,请求同行。郑泰见其可怜,就要带着他一起走。华歆反对,理由是:路途危险,一旦发生什么,就不能扔下他。意思是,如果不能完全对老者负责,就不可轻易许诺。郑泰不听。后来,老者掉进枯井,郑泰便想扔下走人,被华歆制止。
上面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一次,华歆和王朗坐船逃难,有人想搭船,被华歆拒绝。王朗说为什么不可以,船上还有地方啊。后来追兵迫近,为加快速度,王朗想扔下搭船的人。华歆高声道:“安可如此!最初我拒绝他,正是担心眼下的情况出现。你既然已把他搭救上船,现在又怎可扔下他不管?!”
总之,在上面的故事中,华歆是超越了汉末另两位名士王朗和郑泰的。可是,由于眼神不好的管宁的出现,华歆的形象几乎完全毁了。
管宁是北海朱虚(今山东安丘、临朐东南)人,据说是春秋时的大人物管仲的后代。他少年家贫,喜好读书,凿壁偷光,昼夜不舍,而心性淡泊。华歆知其名,便前来相会,两个人都很崇拜陈寔,一来二去成了伙伴。
有一次,华、管二人在菜园子里锄地,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理也不理,继续玩命挥锄;华歆则把金子拿起来端详了一下才扔掉。
后人解读该故事,多以为华歆爱财。其实,故事所讲的,跟钱财没什么关系,所涉及的,乃是人心是否被外物所累的问题。最后的结论,似乎指向管宁不为外物所累;华歆相反,内心有杂质。
真的是这样吗?
接下来,又出现了“割席断交”事件。
管宁和华歆在室中读书,窗外有喧嚣声,所过之人鲜衣怒马。前者不为所动,后者跑出去看个究竟。于是,管宁把席子割断,又来了句“子非吾友”。
无论如何,人们决定把荣誉全部给管宁,管宁就是想做官也得犹豫了。
魏文帝曹丕在位时,华歆两次推荐管宁效力国家,皇帝曹丕甚至亲自征其入朝,但都被管宁拒绝了。这样也好。但是,如果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管宁比华歆高尚,那么就有点问题了。说到底,只是人生志向与趣味不同罢了。
在万马奔腾的三国时代,学成后是选择野居避祸,还是选择济世安民?
华歆选择的是后者。早年董卓暴乱,华歆曾游说袁术讨董,袁术迷糊不从,他便追随孙策、孙权。曹操爱其才,叫汉献帝下旨,将其调到许昌,他欣然从命。虽有这样的经历,你不能认为他反复无常,他只是在用行动实现着人生抱负,寻找着能发挥最大能量的地方。
还是看看同代人对华歆的评价吧:
魏文帝曹丕:“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诗人曹植:“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
东汉广陵太守陈登:“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
曹魏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三国志》作者陈寿:“华歆清纯德素……诚皆一时之俊伟也。”
顺便说一句,后来华歆曾给出祁山北伐的诸葛亮写了封信,从天时与人和的角度劝其歇菜,还是与民休息、倾力建设蜀国更妙。正在气头上的诸葛军师,没有搭理他。
金兰之交
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说起他,我们第一个会想到嵇康写的那篇《与山巨源绝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