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377章 农部的构架(第2/3页)

越往后面说,孙享福的声音就越小了,因为他看到了几人脸上越发的不可置信。

“嗨,理想世界,人人心里都有,不过那些不现实,正明还年轻,有这样的想法也不奇怪,朕只望大唐没有边患,百姓能安居乐业,住上像新农村那样的砖瓦房就好。”

李世民可没有孙享福那么敢想,因为他不是后世人,不知道砖瓦房,只是后世最初级的民居,甚至是已经淘汰了的民居,混泥土,瓷砖小洋楼,才是普通老百姓的标配,至于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好吧!现在五层的望江楼在他们眼里已经算是高楼大厦了,再高的,没见过,也不敢想,孙享福要是敢在自家的窗户上安装几块玻璃,一定会被所有人骂他奢侈的。

在一帮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人面前,你无法说更好,孙享福一贯的作风是不跟你说,直接做出来给你看,让他们看到了,再去惊叹,再去模仿,再去追赶。

不过,想要做到那种程度,需要在各方面努力,尤其是生产技术上面,而说到生产技术,孙享福又想到了渭南新城。

“陛下,臣昨日去渭南看过了,十月中旬一到,雪就零零星星的下来了,那边的建设,可能因为天气情况恶劣,而有所减缓,而想要工人们齐心协力,迎难而上,还需要您亲自过去给他们鼓鼓劲。”

“你又有什么想法?”边吃边聊了几个时辰,李世民已经喝的面色微红,含笑看向孙享福道。

“臣准备给所有参与渭南建设的工人们办一场慰问演出,到时由您给他们发放可以在冬季雪天不伤手的棉手套,以及保护脚趾不被冻伤的棉袜等等。”

孙享福只是这么简单的一说,李世民就懂他的意思了,不知从几何时起,他们君臣二人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这种即能收取民心,又能促进生产的好事,当然要多做。

“嗯,此事朕会空出时间听你安排。”

等李世民点头同意之后,孙享福又道,“陛下既然对于官员改制早就胸有成竹,不知道对于臣这个新设立的农部有什么安排?”

李世民一跑回来就是一通宣布,其实很多大臣都是懵的,虽然六部九卿的官职,基本都有升无降,但主要官员中,一个五姓七家的人都没有,中书省,门下省倒是有几个,可却是以王圭这个亲李派为首。而且,没有堂部官做支撑,掌封驳权的中书省,门下省,其实没有什么实权。

这样大面积的将五姓七家系的官员排斥在顶尖权力体系之外,只怕稍后会有不少反弹。

李世民似乎一早就料到孙享福会问,没怎么想就答道,“农部的办公场所在原先的太仆寺,左右侍郎朕已经帮你任命好了,至于郎中,以及员外郎这一级的官员,除了有原本一些太仆寺,司农寺的官员以外,朕还给你派去了不少人,大多你都熟悉。”

“我都熟悉?”孙享福有些意外的反问道。

“呵呵,正明对付世家子最有一套了,陛下将许多五姓七家门下的官员,都安排到了你农部任职了。”

房玄龄有些玩味的接了句话,却是叫孙享福面色一黑。

“陛下,不带您这么玩的。”

“要是你都应付不来他们,别人可就更难了,现在他们不是已经成了三个派系么,朕相信你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帮朝廷办成一些事的。”

李世民书说的好像很有道理,让孙享福竟然无言以对,又道,“左右侍郎的位置,您应该是给我安排了两个能助力的吧!”

“嗯,李公淹和韦挺。”

这两个一个孙享福的老熟人,一个是韦氏嫡系,身份不低于韦叔谐的存在,倒是确实是得力的帮手。

“如此的话,臣倒是有些信心了,那个,臣还想在为农部组建地方衙门,至少,每道有一衙。每州有一官,每县有一吏员。”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