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152章 齐民要术火了(第2/3页)

“此地所产之麦,当比其它田地多出两三成。”看着堆积的半人高的麦子,魏征估摸道。

“可不止,今年关中干旱,作物产量都不高,上等良田的亩产都少有两石以上的,中田只有一石半,下田更是一石都没有,甚至还有一些绝收地,相对来说,至少高出三四成。”

长孙无忌掌户部,对于关中农田产量一清二楚,其实他这已经是照着好的说了,关中今年的小麦,就没有产量超过两石以上的,绝收地占了至少两三成。

“究竟亩产多少,我等称过不就知晓了。”

李世民说罢,就有内侍将称杆架起,提前缝制好的布袋,将麦子装一袋,称一袋,待一干内侍将所有麦穗上的小麦撮成了颗粒,基本上也就称完了。

“陛下,一共三千一百二十七斤。”

“多少?”

“三千一百二十七斤。”

“居然有这么多?臣记得,这好像只有六亩地,岂不是说,亩产达到了四石?”魏征有些发愣道。

“魏卿算的不对,应该是亩产四石三以上。”在一旁看热闹的李承乾插话道。

魏征闻言在心里一默算,还真是,自己的心算居然还没有一个孩子准确,顿时便拱手向李承乾道,“太子聪慧,算学竟然比老臣还精通,老臣佩服。”

李承乾这种爱表现的孩子,最喜欢听到别人的夸奖了,闻言便喜笑颜开的道,“这算不得什么,孤那师妹候舒雅才叫厉害呢!不过,据说孙府有更厉害的,乘除法口诀,他们个个能倒背如流。”

“哼,那孙正明天生便是个锱铢必较的唯利之辈,专研这算学之道,有那么好的读书条件,也不多读些圣贤君子之说。”李世民条件反射的说了一句,因为打赌的事情,输了的人心情都不会好。不过又忽然想起李承乾刚才说的重点,转头又看向李承乾问道,“这亩产是多少来着?”

“父皇,是四石三还多一点。”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突然来脾气,但好在不是冲他,顺嘴便答道。

“四石三?居然有四石三?”李世民愣住了,即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关中的上田也很难产到三石麦子,这块田居然在微旱的年景产出四石三麦子,这怎么可能?

一亩田产五百来斤麦子,还是刚收割的湿重情况下,在后世,这根本不算什么成绩,同样面积的田地,在后世随便一个农夫也能种出六七百斤的干麦子,可比这产量还高三四成,但这个数据对古人来说,确实是有点难以置信,李世民头一回觉得,种田这个事,居然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活。

“陛下,臣请将此田的种植之法张榜告知天下民众,此乃天佑我大唐盛兴之法也。”搞清楚了这个数字的意义,魏征无比激动的道。

“张榜,张榜,嗨,其实也不用怎么张榜,此种植之法,《齐民要术》上有写,朕此前竟然没有重视此书。”李世民有些懊恼道。

《齐民要术》一书对中原之地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以及整田耕种之法其实已经有相当科学的记载了,几乎是达到这个时期能够达到的条件的极限水平。

不仅如此,他还有对植树,养殖家畜,家禽,酿造,烹调等所有有关农耕和民生发展的记录,非常全面。

而把这本书读透了,学全了的人,在这个时代,绝对能够轻易的发家致富,就是孙享福现在所用的种植技术,也大致都没有超越《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东西多少。

李世民现在那叫一个悔呀!要是大唐建国之初,百姓就能够按照《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耕种养殖之法生产,那大唐现在国力,起码能够翻好几倍。

而到现在,他才能解释孙享福那里来的这么多耕种的本事了,原来这家伙是把《齐民要术》学全了。

“《齐民要术》?臣回去之后,一定细细研读此书。”魏征闻言,似乎也想起了有这么一本书,不过古代读书人都有追古思想,觉得越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典籍,就越是至理名言,从而对近代写成的书,反而缺少关注,这里面也有读书人瞧不起农耕书的原因,能看的懂《齐民要术》的人,证明已经有很高的学识了,怎么可能会做下地种田这种泥腿子才会做的事,士人的高傲,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