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大耳贼,欲为王!(三)(第2/3页)
“多谢主公,然末将不敢受此赏赐!”
“哦,子龙不肯受赏,莫非是嫌赏赐轻了吗,也对,以子龙将军的功劳,本皇叔理应再加重赏才是!”
“末将效忠主公多年,岂敢有此非分之想,只是益州百姓,先受水患之害,又遭兵火之灾,田宅皆空,民生甚苦!
如今主公执政,当把田园、财物归还百姓,令其安居乐业,尽快恢复生产,如此民心悦服,益州根基稳固,才是上上之策,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谁也没有想到,赵云拒绝了赏赐,还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其大义凛然之威、大公无私之心,让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赵云虽是武将,却不是一勇之夫,而是熟读诗书,通晓礼乐的士家子,在治国安民上也有一番见解的!
尤其最近几天,赵云带领本部人马,不停的安置难民,见到田园尽毁、民生疾苦,百姓们日夜哭嚎的惨像,不禁生出了同情之心,这才拒绝了重赏,以安民为第一要务!
“子龙忠义双全,更有仁爱之心,真乃伟丈夫也,若能人人如此,备何愁大业不成?
取笔墨来,好好记下,待备成就大业之日,一定要十倍的,不对,是百倍的赏赐子龙将军,以慰忠臣之心也!”
刘备彻底感动了,浑身颤抖,泪眼婆娑,又令人取来笔墨,脱下自己战袍为纸,刷刷点点写了一份承诺书,双手递给了赵云,后者跪地承接!
可惜这份承诺,永远不可能兑现了,不过这份‘战袍欠条’,到成了赵氏的传家宝贝,日后一直挂在赵氏祠堂中,若干年以后,赵氏子孙靠着卖参观门票,倒也小小的赚了一笔!
还留下一句俗语:刘备打欠条--永无兑现时!
“子龙将军高义,堪称万世楷模,必能留名青史呀!”
“子龙将军深明大义,岂是我等凡夫俗子可比,真是惭愧!惭愧!”
对于赵云心念百姓,拒不受重赏的行为,其余文武群臣很敬佩、很赞赏,简直是五体投地了。
可好话说了一箩筐,却没一个人站出来,表示自己也要深明大义一把,反而是身长脖子、瞪大眼睛,等着自己那份赏赐呢!
这也没办法,赵云是个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又素来不重身外之物,要不要赏赐无所谓!
可其他人不行呀,妻妾成群、儿女众多,还有三亲六故、奴仆婢女,一个个都要吃穿用度的,没有赏赐怎么行呢?
尤其是巴蜀官员们,身后是庞大的巴蜀士族集团,他们的产业在战乱、火灾中损失惨重,正需要赏赐之物,来弥补他们的损失,不但必须伸手要,给少了都不行呢!
另一边,在赵云的提醒下,刘备也意识到了,挖肉补疮的做法不可取,那样会伤害无数百姓的利益,进而失去人心!
刘璋之死、成都大火、勾结羌人……一系列的事情下来,已经让刘备狼狈不堪了,再有伤民的举动,就不是大失人心,而是尽失人心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可不是一句空话!
可是不从百姓身上割肉,如何填饱文武官员、士族门阀的肚皮呢,没有这些人支持的话,刘备也坐不稳益州牧,更别说北取汉中了!
左右为难之间,刘备望向了庞统,希望他出个好主意,话说宴会开始以后,这位军师一直低头不语,似乎在沉思大事!
“今日庆功之宴,本不该谈及军国大事,不过统心中有一言,实在不吐不快,还望在坐诸位聆听!
昔日桓帝、灵帝之时,外戚专权,宦官酿祸,致使朝政混乱,国势江河日下,最终导致了黄巾之乱,兵戈四起,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