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9章 魏齐之战(三)(第4/5页)
齐国的目的不是为了覆亡魏国,而是为了削弱魏国,只因为魏国崛起的速度太快,快到破坏了中原各国间原有的平衡。
至于赵昭返不返回魏国,就当时来说影响确实不大,相反他留在齐国,还能给魏国留一份保障——尤其是在魏国战败的时候,相信他会重提“魏齐同盟”,使魏齐联合共同对抗楚国。
但残酷的现实是,魏国取得了那场战争的胜利,这才使得赵昭的“保障”,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赵昭才会被人误认为魏国的叛徒。
但事实上并不是。
假如魏国没有君主赵润这个人,而是前太子赵礼或者雍王赵誉成为君主,身在齐国的赵昭,相信就会成为魏国相当可靠的助力,因为赵昭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齐国的外交策略。
但很可惜,魏国当代君主乃是雄主赵润,在这位君主的带领下,魏国已非曾经那个处于几个强国夹缝间的小国,而是气吞天下的霸国,这才使得赵昭的存在变得可有可无,充其量只是魏国的一个保障而已。
另外,但凡涉及魏国的事,赵昭从来都是缄口不言,从未给齐国出谋划策,这其实已经做到了身为魏人的职责,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却亏对于他齐国左相的职责。
因此,赵昭最后才会服毒自尽,为齐国殉国,因为作为魏人,他没有做出有害于魏国的事,也没有向魏国恳求保全齐国;但是作为齐国的左相、齐王僖的女婿,他没能阻止齐国的覆亡,有愧于齐王僖当年对他的嘱托。
是故,在魏军攻破临淄前,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作为一名齐国的臣子,为即将覆亡的齐国殉国,而不是返回魏国,在齐国覆亡之后继续过他魏国大贵族的生活。
(注:实在不希望赵昭这个角色被误解,特在此解释一下:赵昭这个人设,是符合当时世俗的君子典范,可能在现在人看来非常傻,但在当时这却是值得提倡的忠义。作为魏人,他没有出卖魏国,也没有阻碍魏国吞并中原的进程;而作为齐国之臣,他坚定地与国共存亡,而没有投降魏国,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忠、信、义三个字。他一生都在致力于促成‘魏齐交好’,只可惜魏国出了赵润,才让他的努力变得没什么意义。或许有的读者会认为乐弈的决定更‘明智’,但事实上若放在当时那个时代,世人对乐弈的评价绝对不会有赵昭高。)
(再注:要怪就怪齐王僖,是他借着魏国求援而将赵昭绑在齐国。不过就事论事的说,齐王僖当时更多只是希望他死后,齐国能与势头大好的魏国保持友善的关系,相信也没有料到魏国后来会崛起地那么快,以至于害得他女婿赵昭最后为了履行对他的承诺,服毒而亡。)
“陛下,保重龙体啊……”
见魏王赵润似乎已逐渐冷静下来,大太监高和壮着胆子劝说道。
“呼——”
赵润在长长吐了口气后,默不作声地思考应对。
虽然于国家而言,他并不认为六哥赵昭有什么亏欠魏国的地方,要亏欠也是魏国亏欠他,毕竟当初若不是魏国面临危机,赵昭也不至于千里迢迢跑到齐国为质子,自然也不会有后来这些事。
但从兄弟情分而言,赵润却无法接受赵昭最终选择作为一名齐国臣子、为齐国殉国的结局。
不过事已至此,他也别无他法,难道像鲁莽的赵疆那样,屠戳齐人为赵昭陪葬?
倘若赵润果真下达这个命令,天下人将会如何看待他?如何看待他魏国?
想到这里,他沉声说道:“以天策府的名义对前线下令,鉴于我魏军主帅赵疆下令屠戳无辜齐人,革除其主帅职务,勒令其立刻返回雒阳!至于齐国那边的事,就交由乐弈,再叫元邑侯韩普与屈塍二人辅助乐弈,为这场战争善后,务必要使齐人相诚心臣服于我大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