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一统天下(第9/11页)
于是,这哥们儿这时很有主见,不再把大家叫来开什么会了,直接宣布老子投降。
齐国前线的主力部队听说老大投降了,便都解散。齐国就这样结束。其实当时,齐国首都还是有很多部队的。如果真的打起来,秦国能否在短期内打赢还是个未知数。如果这场战争拖的时间太久,对秦国是大大不利的。秦国这些年来,主要业务基本就是打仗,打仗就是消耗。消耗了这么多年,秦国也有点空虚了。而且接连打仗,接连灭六国,虽然版图都划归大秦帝国,五国公民的身份也都变成秦国公民,但民心还没有收服。如果五国的人看到秦国吃不掉齐国,估计公开出来捣乱的会不少。那样一来,秦国就会很头痛。
但齐国终于没有让秦国头痛。
田建送上投降书之后,就在那里等着再就业,他想:我把齐国这么好的地方送给秦国,嬴政同志也该给我一块不错的地皮吧?要是个边远山区,那还真难受。
没多久,嬴政的命令下来了,把田建送到共地那里。当然,并不把所有的共都封给他,只是在那里划了几颗松柏,你这辈子的最后时光就在这里度过吧。
田建一看,在这几棵松柏之间,怎么生活啊?连菜也种不上几根。吃什么啊?这不是要将我饿死是什么?
嬴政就是要将他在这里饿死。对这种人,嬴政连砍他一刀都不愿意了。
到了这个时候,大秦帝国终于统一了六国,中国的版图第一次统一在一个王朝手里——当然,以前周王朝好像也是个中央王朝,但却没有真正意义的统一,诸侯国虽然承认周王朝是宗主,但各国基本自成体制,根本不受中央约束。虽然周之初,还能控制一点儿,但周就那么一点儿地皮,既没资源,也没有人口,哪个诸侯服,还得请某个有“得专征伐”特权的诸侯去摆平。
后世对秦灭六国的评价很多,其实基本都是围绕着“合纵”、“连横”这两个概念开展的。都说,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没有好好贯彻落实合纵精神,各自只为自己打算,最后还很卑鄙地去讨好秦国,做的全是自取灭亡的行为。那些评价都带着明显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充满了对秦国的愤怒。这些情绪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秦国的政策很残暴。
其实,当时哪个国家都残暴。五国没有做出那么大的残暴行为,那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太弱,根本无力做这些事。
秦国能从一个边远小国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靠的不是残暴,而是他们无与伦比的进取心。他们自从献公开始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历史牛人进入秦国,于是便有了商鞅变法,军事内政齐修,终于可以强大起来。为日后军事上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万世之功
嬴政从十三岁登基成为秦国最高领导人,到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还不满四十岁。
他认真总结了一下,觉得自古以来,真的没有哪个国家领导人的功绩跟他一样大,即使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也差得老远。
于是,他认为,自己如果只称王,跟周王处于同一个级别,那级别也太低了,还是搞个史无前例的称号吧。
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也认为,再称个王,实在跟老大的功绩无法匹配,得改个称号。三人连夜翻书,想找个史上最牛的称号送给老大,让老大高兴一把——老大多一点儿高兴,自己就多一点儿利益。三人翻书之后,发现古代最牛的称号只有三个: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又是三个称号中最牛的。因此就建议老大以后称泰皇。
嬴政一看,觉得这个虽然很好,但不到位。这几个家伙到底只能做大臣,连找个称号也没有气魄。
于是,他决定自己开动脑筋来搞定这个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