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强干弱枝(第7/11页)

司马光说得好像很对。其实把秦国强大的功劳全归到魏冉的头上,肯定是不顾事实乱吹牛的。秦国的强大是几代牛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是到了魏冉手里时才得以爆发出来。再说,范雎把魏冉赶下台,手段有点儿不厚道,其实跟当初秦惠文王把商鞅赶尽杀绝、武王把张仪直接从秦国最高权力顶峰打下去,最后逃离秦国,到魏国郁闷致死,也算是一脉相承的。当时是牛人争相登台表演的时代,谁都要抓住机遇,然后把别人赶下台去。而魏冉在专权方面,远比商鞅、张仪为甚。商鞅、张仪至少还不敢做出藐视王权的动作来,而是在王权的框架下运作。魏冉却仗着是宣太后娘家的人,仗着手里有个白起,一直不把秦昭襄王放在眼里,连本来由国家元首直接管理的外交大权也全面剥夺,早已引起了秦昭襄王的极大不爽。只是秦昭襄王未得其便,这才让他嚣张下去。

范雎其实只是揣摩透了秦昭襄王的心思,然后引爆了这个火药桶。否则,以范雎一个逃难而来的说客,能把魏冉和宣太后一把推倒吗?他要是有这个力量,他在魏国早就把魏齐打死了。

魏冉和宣太后一起倒掉,完全是秦昭襄王一手发力的,只是他借助了范雎而已。

范雎在把国内两大政敌彻底打倒后,自己也成为秦昭襄王绝对的亲信。

本来,按他的蓝图是先把韩魏两国搞定,但由于魏齐跑到了赵国,而赵国又新近换届,刚刚即位的赵孝成王年轻,赵国的局势又克隆了秦国当初的体制——太后用事。

范雎和秦昭襄王对赵国的底牌还是很清楚的。这时,赵国仍然是赵胜为相,但手下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奢、乐乘,都是很猛的牛人,要动他们难度确实很大。但他们觉得换届是个机会。而且又换了个老太婆称制,高层权斗刚刚开始,权力的重新洗牌正当其时,内部充满了不稳定的因素。

这是个机会。

于是,两人决定向赵发兵。

果然,一口气拿下三城。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也慌了起来,知道凭着现在赵国的力量,是挡不住秦国的进攻的。她决定向齐国求救。

齐国对于赵国向来没有多少好感,因为赵国老是在他们边界制造摩擦,搞了很多次流血冲突,更气人的是在参与乐毅攻齐之战的国家中,赵国最卖力。现在你们急了,又来叫我们出兵,难道我们好欺负吗?

不过,齐国高层还是很有大局观的,在生气之后拍着脑袋想了一下,秦国要是吞并了赵国,就直接跟齐国接壤了。赵国是有点儿可恨,但秦国太可怕了。与一个可恨的国家接壤,远比跟一个可怕的超级大国做邻居为好。于是,他们决定出兵。

但不能白白出兵,而是要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其实也不高,就是要求赵国把长安君派到齐国当人质。

让长安君去当人质,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可对于赵太后来说,就难以接受了。

因为长安君是她的小儿子。

小儿子向来是最可爱的。赵太后也觉得她这个小儿子太可爱了,他可以从事任何职业,但绝对不能去当人质啊。她怕哪天赵齐突然产生了矛盾,齐国生气起来就把人质撕票了。

当时很多大臣都劝她以大局为重。太后大人要是舍不得小儿子,咱们的赵国也会跟着玩完。最后就是那句话:覆巢之下,焉得完卵。

但赵太后一概不听。

她看到大家仍然不怕嘴皮疲劳地劝说,就大声说,如果没有别的办法,就不要再说这个事了。谁要是再敢提长安君的事,她就把口水吐到他的脸上。

大家一听只得闭嘴。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闭嘴了。

那个老干部触龙还是挺身而出。他要求去见赵太后。

赵太后一听,就知道这老家伙又是来做她的思想工作的——否则这些年来都不来见自己,偏偏到这个时候来求见。如果是别的太后,估计就把这个老同志挡住不让进来了。但赵太后还是让他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