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连横与合纵(下)(第3/13页)
这番话是很有诱惑力的。连张仪都认为,这话肯定让老大的耳朵很舒服。
秦惠文王听了当然很爽,满脸堆笑。
别人一看,就都不出声了。
接下来,一般就是形成决议,让张仪去执行。但仍然有反对的声音。
司马错在反对。
司马错说,打韩战是大错特错。为什么?
他的理由一点儿不比张仪少:
要真的富国强兵,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国土面积要不断地扩大;二是老百姓必需有钱;三是必须有德望。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支撑,那个所谓的帝王事业只是吹牛。现在我们秦国有很多土地吗?广大秦国人民群众并没有富裕。所以,我认为,必须先把土地扩张一下。蜀国是西南少数民族的老大,但向来腐败无能,没有多少力量。我们的大军一去,他们连抵抗的动作还没有做出,就已经完事了。我们就可以夺取他们的财富,利用他们的资源,根本不花什么力气就拿到大大的实惠,而且不给人家强暴的印象。拿了大量的利益却不被人家当成贪婪之徒,这叫名利双收。如果我们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那我们的名声就会臭得不能再臭了,而且臭过之后,一点什么利益也没有。大家都知道,周朝虽然衰落了,但他仍然是天下之主;齐国和韩国又是友好国家。周要是知道失去那个九鼎,韩要是知道失去一片领土,他们肯定会拼命联手,跟我们死磕到底。说不定,他们还会得到齐、赵的帮助,再跟魏重新修补关系,甚至干脆把那个九鼎送给楚国,让楚国也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一起跟我们作对。我们还有办法对付吗?所以说,对韩作战条件还很不成熟,拿下蜀国才是上上之策。
秦惠文王一听,张仪说的虽然很煽情,但司马错说的更实在。治国可不是浪漫,而是要看实实在在的利益。于是,他当场拍板,攻蜀。
这一次秦惠文王下了最大的决心,要抓住这个机遇,全面解决西南问题。虽然面对的是已经打得累了困了的巴蜀,但他的首发阵容仍然是超级强大:
主帅:张仪。
副手:司马错、张若、都尉墨。
他下令张仪带着精兵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四川。
秦国大军来到剑门。苴国人民子弟兵看到是秦国老大哥的志愿军来了,很爽快地打开城门,让秦兵进入了剑门关。对这个关,楚国攻打了多年也没有打进去。现在秦国毫不费力地进关而去。
秦兵在巴苴两国的配合下,直接向蜀国的首都成都狂奔。
蜀国一看,那不是秦国的大军吗?他们不是收了我们的礼物跟我们签定了友好条件了吗?怎么还来?
蜀国的国王很愤怒,你他妈的秦国,也太不守信用了。
当然他比谁都知道,现在再怎么大爆粗口,也没有用了。现在只有刀枪相见,死磕到底。
他亲自带着部队过来,与张仪对阵。
当然,如果他能守住剑门关,也许秦兵对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可现在秦国已经通过剑门,大家士气正高。双方在葭萌相遇,结果自然是一点儿悬念也没有——蜀王大败,被秦军砍死。
蜀国大部分土地归于秦国的版图。
苴国和巴国看到蜀国一举灭亡,都觉得自己请的外援请得太对了。哪知,他们那张挂满高兴的脸还没有松下来,张仪又大手一挥,秦兵如狼似虎,又顺便把这两个国家搞定。
于是,巴蜀之地,尽归于秦。张仪下令修建新的成都城。
消息传到咸阳,秦惠文王很高兴。他考虑到,蜀国王室在蜀地当老大久了,必然还会有很强大的影响力。而从秦入蜀的路也很不好走(具体参见李白的《蜀道难》),要管理这个地方,也很不方便。于是,就搞了个羁縻制度,让蜀王的儿子继续当新的蜀国最高领导人,给他们来个高度自治。当然不能叫蜀王了,而是降低一级,称蜀侯。当然,掌握最高权力的不是蜀侯,而是相国。张仪让那个陈庄为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