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商鞅变法(第3/11页)

这次,秦孝公没有睡,但也只是点点头,没有说什么。

景监去见孝公。孝公说:“你这个朋友这次说得真不错。看来他还是很水平的。让他再来跟我聊聊吧。”

景监回去跟商鞅说了。

商鞅长叹一声,说:“我这是在向他陈述称霸之道。他觉得很好。看来他真的要采用我的这个理论了。”

第四次会见。

这一次,秦孝公听得口水直流。当时,贵族们谈话,可不像现在这样坐在真皮沙发上,翘着二郎腿,舒服得要命,而是双膝跪在席子,腰杆笔挺,叫跪坐。秦孝公听着听着,那个膝盖不知不觉地向前移动,以致移出了席子,直接跪在地板上了,还没有察觉。

两人连续聊了几天,秦孝公仍然觉得没有听够。

景监问商鞅:“你到底说了些什么啊,老大高兴得差不多跳起舞来。”

商鞅说:“我先前用王道之术来做他的思想工作,说这样秦国可以跟三代相比。可他觉得那太需要时间了,他做不到。所以,我只是得强国之道跟他说说。他越听越高兴。秦国虽然会成功,但其成就将远远不如周朝了。”

但秦孝公不管,他现在只想秦国能在短期内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武力把那些长期以来鄙视他们的诸侯打痛,让他的前辈子们在九泉之下瞑目。

对于秦国的复兴之路,他开展过长期的脑力劳动,但想得头都发白了,仍然找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之道。他下令大家跟他一起开动脑筋,努力往这个方面去思考,但到现在仍然没有谁想出什么办法来。

这时听了商鞅的改革理论,他觉得这哥们儿真的太牛了,比他想象中的人牛人更牛,心下大喜过望,立即叫他把这个理论用于实践。

于是,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开始。

决心

当然,跟所有的改革一样,刚开始是很不顺利。

不管如何改革,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总是会跳出来,反对改革。

而大多数改革,总是以牺牲传统既得利益集团作为代价的。说白了,正是因为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腐败,才会导致国家政治的腐败、国力的衰弱。要革除这些腐败,大家口号喊起来,往往声音很响亮很振奋人心,甚至腐败分子的声音比所有的人都大。可真的要动起来,他们反得最坚决,制造的阻力非常大。

现在秦国跟所有的国家一样,君主的权力貌似很强大,其实,他周围团团包围的传统势力才是真的强大。这些势力在平日里,利益没有受到侵犯时,他们很和谐,谁也没有冒出头来。可当他们的利益面临受损时,他们就会跳出来——很多政变就是他们跳出来的结果。

所以,当他们听说秦孝公要任用那个从魏国来的年轻人商鞅来搞什么变法时,就纷纷跳出来,加以反对。

秦孝公当然不干。

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变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

持利大于弊的一方是秦孝公和商鞅,但碍于自己的地位,秦孝公只能当裁判而不能出来当辩手。于是,利大于弊一方的一辩和二辩全是商鞅一个人承担。

持弊大于利的一方是甘龙和杜挚,以及一大批秦国传统既得利益集团。

甘龙和杜挚出任辩手。

这两个人都是秦国的老一辈革命家。尤其是甘龙,曾经紧跟秦献公干过革命,也曾经是秦献公时代的改革派,为秦国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把“德高望重”这四个字套在他们的头上,估计也没有几个人会反对。

甘龙本来是个改革派,但这哥们儿通过改革得到了利益,从而加入既得利益集团,身份立刻转换,又变成保守派的最高代表。而他现在又是秦国的首席大臣。

秦孝公想不到变法的概念还没有出台,反对的人就这么多,而且个个都很坚定。如果真的实施起来,反对的人岂不更多?那可是阻力重重啊。他也有点儿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