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3)(第4/5页)

亭属于治安系统的基层组织,其大体情况相当于目前的基层警务室和派出所,系县尉的派出机构。亭有亭长,下面还设有“亭父”、“求盗”各一人。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

秦朝通过君主集权制和郡县制,建立起了一套严密而完整的地方与基层的政权系统,强化了国家对老百姓的管理。自秦以后各朝代对其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沿袭。很多领导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一套管理系统用起来很方便、很顺手,非常符合当时的封建君主制度,因此这套体系一直在中国延续了近两千年之久。

始皇帝嬴政家传天下的思想确实使后世效仿了又效仿,着眼他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他确实开创了此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华帝国的基业。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集体塑造了一朵极为绚丽的思想奇葩——民本思想。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就是这样一种思想真真正正是代表了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本思想也从此开始泛滥。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由于是由自然法则中逐渐延续而来的,它从不试图在制度的层面上排斥和否定君主与君权,而是从另外一个方面上让民权制约君权,两者之间造成一种张力,张弛有度则为和谐,显然这根本不符合始皇帝的统治理念。然而秦始皇建立的政治体系其实从根本上否定和摈斥了民本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还是非常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意识的,这种民本思想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点:一、君权的根本在于民;二、立君的目的在于保民;三、如果君不称职,民可以批评以至反抗。但是这种理论性的民主思想显然是走不长的,到了秦朝,已逐渐凋谢。

民本思想的没落也代表着儒家思想的衰退,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逐渐站上了统治地位。那些法家代表人物为了符合统治者的口味,渐渐地将君权至上推向极端。他们刻意地宣扬君权至上。再者,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犯了左倾主义错误,在对自己的才智和力量的估计上,有点儿膨胀,一厢情愿地想“独擅天下之利”。

思想的形成最终都必须和时代风气联系在一起,更是和政治紧密相连,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儒家思想所宣扬的那套仁、义、礼、智、信自然不会占到便宜,而适应于战时特点的法家思想受到政治家们的青睐和采纳,而民本思想的积极鼓吹者儒家却往往不能见容于这个崇生活场景尚攻取的时代。

一些法家人物在为大一统的专制帝国摇旗呐喊时,将君权至上论推向极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说:“冠虽穿弊,必戴于头;履虽五采,必践于地。”照他们看来,君主再坏,终究是君主,臣民再好,终究是臣民。这就好比再破烂的帽子也要戴在头上,再美好的鞋子也必须踩在脚下。

法家也有一些重视“民”的言论。然而为法家所看重的,主要是可直接用于耕战的“民力”,而非“民心”。丝毫不见民心的向背对为政、治国的重要性。他们还将欲“得民之心”的儒家,斥之为“不知治者”,以为“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为政如果想要适合民意、民心,乃是“乱之端,未可与为治也”。

秦始皇和李斯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一直推崇法家思想,但却没有领略法家的精髓所在。法家思想的本意,显然不是为了造就一个绝对化的皇权,让君主毫无约束,而是为了让天下通过法实现大治,但思想界的这种动向,却在事实上为绝对化皇权的出现,做了舆论上的开路工作,这些法家的创始人们其实是为统一后的国家制度绘了一个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