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马关条约》:赔得远比纸面上多(第2/5页)

那么这个人是谁?李鸿章。

一来二去,时间又已经过去了,野津道贯扫荡东北,所向披靡。光绪虽然是一直反对和谈的,但通过起用吴大瀓之后,这位皇帝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不是只有李鸿章和淮军不行,换作了自己阵营里的人物来指挥,结果还是一样的差,而且更差!

于是,“不惜一切代价跟日本求和”已经成为了帝后两党的共识。慈禧亲自下令,撤销对李鸿章作战失败的处分,李大人重新戴上顶戴,重穿黄马褂,朝廷任命他为对日和谈头等全权大臣,星夜进京前来“请示”。

在天津,李鸿章踏上了前往北京之路。他知道,所谓“请示”,就是商讨出一个与日本人和谈的办法。战争打到这个程度,日本手里的底牌已经今非昔比,伊藤博文和日本政府已经露出了他们的爪牙,所有人都已经清楚,日本在这场战争中想要的,将并不只是巨额赔款,而是一个最苛刻的条件——割地。一旦割地,将是亿万清国人所不能接受的,作出决定的人也将承受千秋万代的骂名。因此,李鸿章认为他必须好好“请示”,得到朝廷授予他割地的全权,不论是慈禧授权还是光绪授权,都行,只要不让他李鸿章背上千秋万载的骂名!

可李鸿章一来到北京,慈禧就病了。

她病得很重,谁都不见,连光绪前来请安也不能见。她指示:李大人和谈的事情,就和皇上谈吧,皇帝做主了,就等于她做主了。

老狐狸要推卸授权的责任了。

李鸿章不急,他还是那个打算,没有得到慈禧或者光绪明确授予他的割地之权之前,没有得到朝中实力派王公大臣的默许之前,他就赖在北京不走,自己不能去背这个骂名。李鸿章知道朝廷会急的,即使慈禧不急,光绪也会急的,毕竟他是这个国家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太监不急,大臣不急,他必须急。

光绪也不傻,他极不甘心地前去请慈禧定夺,一定要见上慈禧一面,问问病情,表表孝心。于是他跪在慈禧寝宫外,高喊“恭请慈圣大安”,而里面久久没有回音。慈禧的贴身太监实在看不过去了,出来传话,悄悄告诉光绪:皇上您请回吧,太后是不会见您的。“今日太后不仅肝疼,还拉肚子,手臂酸到连抬一下的力气都没有,她怎么能见您,太后说了,皇帝请回,一切遵皇上旨意可也。”(《翁文恭公日记》)

光绪十分郁闷地离开了内宫,回到大殿,只好一个人发呆。他的太监告诉他:李中堂在等着您的“圣训”呐!

李鸿章其实也在想办法,这个办法还是他的老办法——以夷制夷。在英国驻北京公使馆,李鸿章秘密前去拜访了英国驻华公使,李大人拿出一份《中英同盟密约草案》给英国驻华公使,里面的条件很诱人,只要英国出面使日本结束战争,并能够使清国不需要割地,为报答这一“大恩”,清国可以让英国在今后若干年内由英国独揽改组和控制清国陆海两军,独享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之权,而且还要为英国通商增开几个新的口岸。

这份条约已经相当于自动成为英国的傀儡政府,把朝廷对国家的实际管理权移交给英国政府。

只要不割地,朝廷面子上就会过得去,清国的老百姓也不会清楚我们和你们达成的这些私下交易,也不会造反,这是为了朝廷统治的长治久安,千秋万代啊。

英国公使看完这个方案后,微微一笑:李中堂又要耍小聪明了。

人家英国也想独吞清国,但是这又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上的强国除了它大英之外,还有很多,大家都在垂涎三尺,根据实力保持着平衡。一旦有国家彻底打破这种平衡,一定会不得不成为其他强国的攻击目标。比如俄国就不会答应,到时候英俄一战,英国肉没吃到,还要有重大损失,这种生意是不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