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场风月撩人的死亡游戏(第3/8页)
侍中兼太子宾客郝处俊;
中书侍郎、同三品兼太子右庶子李义琰;
中书侍郎检校左庶子、同三品薛元超;
黄门侍郎、同三品裴炎;
黄门侍郎、同三品崔知温;
侍郎、同三品王德真;
太子左庶子、同三品张大安。
武则天考虑的是,到底挑选谁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把这个案子办成无法翻供的铁案,能够堵住芸芸众生之口。武则天在心里来了一次排除法。刘仁轨、郝处俊、李义琰是朝中最为执着的反武派人士,大有一条道走到黑的架势。太子左庶子张大安更不用说是太子李贤的人,曾经和太子李贤一起编注《后汉书》,警示武则天。
崔知温是官场老油条,通常情况下,这种人做事的原则是两边不得罪,要从他身上轻易打开缺口,又谈何容易?
王德真在案后便被罢免相职,武则天在当时很难拿他当自己人看待。
经过一番挑选,武则天最后将宝押在了薛元超和裴炎这两位新近提拔上来的宰相身上,让他们会同刚由宰相降为御史大夫的高智周来共同主审。
高智周是薛元超推荐并提拔上来的,在他们三个人中间,他的级别是最低的,也是干活最不卖力的甩手派。高宗皇帝将其换了个岗位,右散骑常侍。但高智周是铁了心不愿意再给别人当枪使,也不愿意再做官。高宗虽然极力挽留,但怎奈对方去意已决。
高智周不愿参与定罪太子一事,只好用辞职以示清白。他的人格受到高宗李治的褒扬,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高宗偏爱太子的现实。高宗的立场如此明显还是不能保护太子,显示出大权旁落的疲态。
再来说说薛元超,他应该算初唐时期著名的才子,当时的文坛领袖,曾经引荐推崇过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此人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因为薛元超曾经与李义府和上官仪有过交往,受二人牵连,遭到两次流贬,他的身上似乎有依附权威的个性。他曾经对外宣称,自己这一生有三大憾事:一憾没有高学阶,不是进士出身;二憾没有家族背景,不得娶五姓女;三憾不得修国史,人品不行。
尤其是第二条更让人怀疑其人品有问题。第二条的意思是,自己是庶人,想要娶一个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都没有这个资格。骨子里的犬儒心态昭然若揭,也可见在门阀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夜,仍有相当多的官场文人将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从天帝、天后的宫中传出的消息让太子李贤难以心安,有人看到他的父皇和母后因他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高宗下诏时的犹豫和武后大义灭亲时的慷慨陈词,让人大惑不解。
高宗对自己最爱的皇子的罪责采取一种避重就轻的豁免手法,而武则天则是怀着忧虑的心情向高宗回忆了当年先帝含泪废黜太子李承乾的往事。前车之鉴,不可再犯同样的错误。
武则天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让高宗皇帝一时之间也束手无措。他希望作为母亲的武则天能够和自己有着同样的亲情体验,不管怎么说,李贤都是他们的孩子,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吧!
武则天坚决反对高宗表现出来的暧昧态度,她的理由很简单。作为人子最起码应该懂得孝顺父母,可李贤身为太子,不但没有体谅父母当国的艰辛,反而想着如何除掉自己的父皇和母后,这是天地不容的事。
在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中,从表面上看,下诏组建三司庭审判决的是高宗,确定太子李贤有罪且下令执行刑罚的也是高宗李治。但是到底是谁遣人告发太子?是谁让这样一次行为失检的案件变成谋逆大案?是谁又坚持给太子李贤扣上谋逆之罪?
可怜的高宗李治,先前已经无法保护他的叔父、姑姑、前妻、爱妾、兄弟和庶子女们,如今连他与武则天的亲生之子也没有能力去保护。虽然身为一国之君,高宗李治一路走来,也常常感到普通人才有的有心无力的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