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十三章 生死攸关的一步棋(第2/4页)

高宗怀疑自己听错了,能够得到李的支持,他的心情一扫前些时日的阴霾。

李早就看出来了,高宗立武昭仪为后的心志越来越明朗化,长孙无忌的反对态度也越来越坚决。在双方你来我往这段时间里,李没有将自己的态度公开化,是因为他既不愿得罪高宗皇帝,也不愿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发生正面冲突,所以就一直称病不出。

李之所以没有和长孙无忌等人抱团,是因为自己的出身。他不是贵族出身,是贫穷农家子弟,少年时期凭借着野心与一副不服输的劲头混迹草莽。李的世界观和长孙无忌这样豪门贵族出身的人是迥然不同的。

天下安定,人们越来越注重家世与出身,官吏非名门贵族之后不可。当年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名列第一,李位列倒数第二。

这个差别显然是巨大的,这是政治交椅的座次,象征着一个从政者的资历、威望和地位。

其实李这么说,也是按照高宗皇帝的意思在行事。早在高宗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李就是他的旧部。当时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李任都督府长史,由于李治并不到任,所以实际政务都是由李负责,可见李与李治的关系本来就是有渊源的。

就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在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的那场夺嫡之战中,李才会成为力挺李治的三大干将之一。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李治被册立为太子后,太宗李世民马上任命李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在一次宴会上,太宗又以郑重其事的口吻告诉李:“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

太宗皇帝这么说,显然是在托孤。面对天子的信任和器重,李感激涕零,当场表示绝不辜负皇帝的重托,并咬指出血,以此表明自己坚贞不渝的态度。稍后因醉酒睡去,太宗还脱下自己的龙袍披在李的身上。

太宗临终之前,特意做出一个重大的政治安排——先将李贬为叠州都督,然后让李治在即位之后将他擢为宰相,以示新君之恩,借此强化李的忠心。

李治依照太宗的吩咐,在登基当月就擢升李为洛州(今河南洛阳市)刺史,旋即又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让他进入了宰相班子;几个月后,又正式拜李为尚书左仆射。

无论是从李自身的资历和能力而论,还是从太宗对他的信任和器重来看,李都是后贞观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二号重臣。在永徽一朝的满朝文武中,李既是屈指可数的托孤重臣之一,也是唯一可以和长孙无忌相提并论并且相互制衡的人物。

回顾太宗皇帝生前的政治安排,虽然不一定有让李与长孙无忌相互制衡之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以太宗李世民的英明睿智,他或许也会料到,身后的政局不可能永远是铁板一块。所以,物色一个像李这种绝对忠于李治,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长孙无忌的托孤大臣,就是他所能做的最妥善的安排。

出乎太宗皇帝意料的是,他在临终之前苦心孤诣布置好的这枚棋子,却在高宗即位不久就忽然选择主动出局,自行淡出权力核心。随后,李又频频向高宗提交辞呈。

在李“固求解职”的情况下,李治不得不解除了他的左仆射之职,仍保留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务,并另行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衔。

唐朝初期,只有中书令、侍中及由尚书令代理的仆射三人是宰相,后来仅以中书令与侍中为正式的宰相。若在本职之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则视同宰相。

对于李的主动隐退,李治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可是为了尊重他本人的意愿,李治也只好这么做。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