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康熙朝悬案(第9/9页)
康熙十六年,福建也出现了一个朱三太子,纠集一些海上兵力,个个裹着白头巾,和郑经的军队一起打清兵。康熙十八年,安亲王岳乐在湖南也抓住了一个朱三太子。这个人自称朱慈炯,最后也被认定是冒牌货。
看来乱世之中,许多平民百姓都想过一下太子瘾。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中,康熙来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祭奠,虽然打败了朱元璋的子孙,但康熙对这个铁血帝王还是尊敬的。看到陵墓倾颓,康熙让曹寅等人修葺了孝陵,此行中,康熙感慨道:“朕想找到明朝后裔,授予他们职衔,让他们世代守护着祖宗陵墓。”
没人知道康熙这话是不是发自真心,很多人怀疑他是引诱明朝后裔上钩,明朝后裔没有任何反应,没人会冒着生命危险来找康熙要一顶乌纱帽。
就在康熙放弃希望的时候,苏州的李煦给了他一个密折,在浙江发现了一群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作乱。康熙让官府行动,抓住了抗清志士张念一,在审问张念一的过程中发现了朱三太子的下落,看来这个张念一终究不是夏明翰,抗清归抗清,志士还称不上。最终,在山东汶上县捉住了朱三太子。
这个朱三太子似乎是真的,根据他自己的交代,他叫朱慈焕,是明朝后裔,崇祯的第五个儿子,曾经落入李自成手中,后来飘零到南方,在老家凤阳投靠了一个姓王的乡绅,然后跟着他姓王。随后,他又出家为僧,以王士元的身份进入浙江余姚县胡家。介绍了自己的出身后,朱三太子反复强调说自己从来都没有跟清廷作对的意思。
朱三太子还说了自己的苦衷,自己一方面要躲避清军的搜捕,另一方面还得躲避那些心怀叵测之人,所谓心怀叵测之人是想借着朱三太子的名号造反的人。
朱慈焕曾经被几拨人拥戴过,但是他很害怕也很为难,所以,他后来就开始东躲西藏,尽量不让这些人找到。由于长期流亡,官府追逼,他的妻妾、女儿和大儿媳都上吊自杀,三个儿子和孙子也进了监狱。他独自逃跑后,化名张用观,到山东汶上县教书。
在这事上,康熙非常狠,让朱慈焕祖孙三代七人进京,然后传明末老太监来辨认,老太监认不出来,康熙认定他为假冒,下令凌迟处死,子孙斩首。
这个人是不是假冒没人知道,但他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年纪已经七十五,一再表示要谢清朝三大恩:灭掉流寇,报了父仇;对于我朝子孙,从不杀害;皇帝还赏脸祭奠了太祖陵。可惜,康熙并没有手下留情。
这个朱三太子很有可能是真的,但是真是假,对于清廷似乎并不重要。就像刑部官员说的:“朱某虽然没有谋反之事,但未尝没有谋反之心,应该处决,以息混乱。”刑部官员的话说出了统治者的心里话。
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出现了朱三太子起义,起义者是台湾的朱一贵,他自称明朝后裔,儿子叫朱三太子。其实,这时候朱三太子早已不是指某个人了,而变成了一种符号,象征老百姓对故明的思念。
直到雍正的时候,还有人自称明朝后裔,准备起义。对此,雍正不无感慨地说:“以前改朝换代,前朝的宗姓大多臣服于后朝,即便不臣服,也会退隐山林,隐姓埋名,从来没有像本朝这样,有这么多刁民诈称宗室后代,蛊惑人心借机起事。”
在雍正期间也爆发了好几起朱三太子案,雍正之后,朱三太子才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