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草原英雄努尔哈赤 第十一章 高举反明旗帜:七大恨(第4/8页)
万历皇帝当然不能坐以待毙,立即开始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大家共同拿出了六个对策:
重新任命剿贼元帅。万历皇帝将辽东巡抚李维翰削籍为民,任命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相当于辽东军区司令员;周永春为辽东巡抚,相当于辽东地区的行政长官;除此之外,万历还急调山海关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辽阳总兵刘、辽东总兵李如柏、开铁总兵马林等一起协助杨镐打掉努尔哈赤。
调集兵马。万历皇帝将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甘肃等地兵马调往辽东。但这些兵都不太愿意去辽东,一路上懒懒散散,非常勉强。最后,总算是凑齐了十万人马。
增加军饷。以前不打仗的时候,朝廷是尽量克扣员工工资,现在知道不给这些人发工资,仗就没法打,军人吃不饱,国家就会危亡在即。朝廷拨出了两百多万两白银,但真正到将士手中的有多少,只有天知道。
给朝鲜施压,让朝鲜一同征讨。万历皇帝给朝鲜写了一封信,要求朝鲜和天朝大国一起征讨奴贼。朝鲜当然是能应付就应付。
严明军纪。皇上说军纪一定得严明,不严明的话战斗力不高。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军纪不是一天就能严明的,其他方面搞不好,军纪想严明只怕也难。
万金悬赏。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就非常小气,万历皇帝能够拿出一万两悬赏努尔哈赤的人头应该说是够大方的。当然,努尔哈赤人头的价值远远不止一万两。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谁有本事拿努尔哈赤的人头啊!
经过十个月的准备,援兵总算到达辽阳。朝廷担心劳师动众,时间一长,花费越来越大,所以屡次催杨镐快点儿动手。打仗这东西就像生孩子,不酝酿好,那不就是早产吗?所以,这场剿贼之战我们可以想象。
杨镐本是个腐朽贪污的老将,现在压力也非常大。于是,只好提前动手,在辽阳的演武场点兵,颁布了十四条军令,最后,杨镐底气不足地说道:“违令者斩。”为什么说杨镐底气不足呢?以前在抗倭战争中,他就谎报军情,明明吃了败仗,他却说击败倭寇,斩首多少多少。
这天,杨镐拿出皇上御赐的尚方宝剑,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斩掉抚顺之战中临阵脱逃的将领白云龙。白云龙也够冤的,主将投降了,自己能不跑吗,自己没跟着李永芳一起投降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誓师之后,杨镐兵分四路,直接杀向后金的国都赫图阿拉。
第一路是左翼中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等人率领,发兵两万五千,从抚顺出兵,直指赫图阿拉。
第二路是右翼中路,由前辽东总兵李如柏和参将贺世贤率领两万人,从清河出发,途经建州南部,向赫图阿拉进攻。
第三路是左翼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两万官兵,外加叶赫部两千盟军,从开原出发,途经建州北部,进攻赫图阿拉。
第四路是右翼南路,由总兵刘率领一万官兵,外加明朝胁迫朝鲜的一万三千士兵,从建州东部进攻赫图阿拉。
四路大军,总兵力有十万,号称四十七万,洋洋洒洒地涌向后金的国都。杨镐自己坐镇辽阳指挥,原计划在二月二十一日出征,但是当时大雪满天飞,于是改为二十五日进攻。山海关总兵杜松比较了解敌人,认为现在出兵不利,请求暂缓出兵。杨镐不同意,因为上头一直在催。总兵刘认为现在还不了解地形,不宜仓促出兵。杨镐听了大发脾气:“国家养士是干啥的?临阵就退缩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吗?如果再有推延塞责的,军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