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五(第2/4页)
一个大家族该如何避免自己的厄运呢?第一要多眯着点儿,这就是老子的道家法门:物状则老,月满则亏,家族发展要有节制,不能太咄咄逼人,要学会激流勇退,方才长存不竭。老子的办法是消极的办法,一般人不肯这么作。而孔子门徒则提出了相对积极的措施:修身、齐家、平天下。“齐家”,就是把家族内部治理好,家族内一旦出现类似赵婴齐、赵同、赵括这样的劣质败类、害群之马,及早乱棒打死,以免贻害满门。家“齐”了,健康兴旺,成员的素质能力也卓越,博得国君和其它家族的赞佩,家族成员才永远有官作,议政、参政、治国、平天下了,家族也长久不衰了。这也确实是个路子,所以要求领导人要管理好自己的亲属,尽管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同时我们也明了了,“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三句话不是讲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家庭听的。普通人家“齐”不“齐”,是“平”不了什么天下的。你家那三口人修得再“齐”,于天下何损何益?“修身、齐家、平天下”,那是孔子门徒谆谆教诲达官显贵家族的。
不管怎么样,赵氏没有学会老子的激流勇退,又没有学会孔子的齐家(出了赵同等败类),终于被灭了。好在赵氏从前提拔过韩厥,韩厥家族成了赵氏的好朋友(韩厥从前给赵氏拎包的,还记得吗?他杀过赵盾的车夫,得到赵盾嘉奖)。韩厥后来去找晋景公:“赵家全灭光了,他们也是曾经有功于国的。”韩厥请求恢复赵家最后一枚完卵——赵武的贵族身份。晋景公给韩厥面子,答应了。赵家的故事算是到此告一段落。
后来,元朝的杂剧作家根据这段历史,编成了《赵氏孤儿》一戏,传演至今。这“赵氏孤儿”就是赵武。(这两天又快过年了,你可以跑去剧场听这个戏。)
不过杂剧作家们最善于添油加醋,不顾史事,把赵氏、赵武这段历史演绎得更加惊心动魄:戏中说,在最初的赵氏灭门惨案中,赵朔的媳妇刚好临产,生下赵武。但赵妈妈不敢上户口,正在十分焦急,警察又跑来搜查,赵妈妈只好把小孩赵武藏在裤子里。这乖孩子赵武还真争气,没哭,躲过了检查,算是劫后余生。
孩子是怎样藏在裤子里的呢?史学界似乎还没有研究的兴趣,戏台上的群众更是糊里糊涂,不求甚解是国人的特长。试想,如果你穿着一条张惠妹那样的裤子,是无论如何也塞不进孩子的。但是古代的裤子得天独厚,里边可以藏很多东西,因为它根本就算不上裤子,只是两个裤筒而已,穿在从膝盖到小腿上,是半个裤筒,上边没有裤腰、裤裆,也没有三角内裤(但自觉一点的人会用丝布缠于着处)。鉴于此,外面还必须罩裙子遮羞。
所以,当赵妈妈立在产床旁,被侍女扶着,一袭长袍垂下,袍里边就是膝盖以下半截裤筒,中间有很大空余,可以吊着赵武,自由地悬挂着,从而躲过了警察检查。接着,老管家“杵臼”出来了,使用乾坤大挪移,拿别人家的婴儿假冒赵妈妈的新生婴儿赵武,调换出来藏于深山。另一个助理管家程婴则故意举报杵臼,警察得讯,抓到并杀死了杵臼及假孩子,从而停止了深度地追杀真孩子。
真孩子赵武由程婴抚养,藏匿在民间,是赵家最后一点儿骨血。后来赵武有了出息,杀死了仇人,报了仇,恢复了赵家的名誉和官位。老助理管家程婴心满意足,也不想再活了,说:“我再活着,对不起被我出卖而死的杵臼,虽然那是假出卖。但名誉对我更重要,只有死了才能证明我。”说完就把自己勒死了,赵武怎么拦也拦不住。老助理管家程婴离开这个血腥人间,去了天堂,找老管家杵臼团聚。
这当然是戏曲家言,不可信的。只有司马迁的《史记》有“杵臼、程婴”这么一段,也是杜撰的。司马迁大爷被汉武帝欺负了,整天幻想着有侠义之士从天而降,踩平世间不平之道,就编出“杵臼、程婴”两个义士来。实际上,赵武的妈妈(赵朔媳妇)首告老赵家有功,不在处罚之列,带着身孕搬去老爹晋景公宫里安置。她新生的儿子赵武还很快封得了官位和一些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