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倾轧小时代(第5/12页)

就在石显走了狗屎运的时候,大司马史高找到了他。俩人一番切磋,就达成了共识。他们决定以二敌三,在汉朝官场上,与萧望之决一高低。

三 一根邪门的稻草

汉朝的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莫名的杀气。萧望之把鼻子朝空中竖起来,就嗅出了一股不祥之气。他发现,国家大事这一块,已经不能由他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了。只要他萧望之赞成的,就是大司马史高和石显反对的,相反亦然。

故意顶牛,没有道理的抬扛。史高之所以要公开与萧望之对着干,主要是拉了石显当助手。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宦官崛起,充当皇帝代言人,这早已超出萧望之的想象。接着,外戚与宦官联盟,又叫人大为惊愕。

现在怎么办?

很好办,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

萧望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萧望之看来,大司马史高不是老虎,也不是啥狠角色。说得不好听一点,他不过是一只引狼入室的羊。要翦除对手,必须从石显入手。拿下恶狼,羊自然会臣服,不再乱跑。

于是,萧望之给刘奭上了一封书,立场鲜明地表示要解除石显的权力。他的意思大约是这样的:中书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地方,是国家权力的神经中枢,应该由光明正大的人来担当。

萧望之这话说得很狠,他的潜台词就是石显并非光明正大之人,根本不配当中书令。接着,萧望之意犹未尽,又说道:宦官兼任官职,不符合儒家传统,必须解除。

其实,宦官兼职官职,并非刘奭首创。早在刘彻时代,宦官就已有官位。刘彻出猎的时候,也会偷偷懒,让宦官替他批改一下作业。对于这种事,当时大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现在,刘奭样样作业都让别人代批,做为臣下的萧望之,就不能不说几句了。

萧望之很清楚,这封书到了宫里,肯定是在石显手里转一圈,然后才转到刘奭手里,但是他别无选择。接着,刘奭也看到奏书了,但是他很犹豫。

刘奭犹豫什么呢?我们前面讲过了,刘奭这孩子,好儒、仁弱,没有判断力,意志不坚定。优点没几样,毛病却不少。一个强健的皇帝,首先必须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灵魂。很可惜,刘奭两样东西都缺少。

柏杨大师说,中国“酱缸文化”,源于儒家。凡事必提古人,仿佛古人就是万世之楷模。正因为如此,一代代儒者,都往缸里“酱”,就有了两千多年臭不可闻的“酱缸文化”。

在汉朝,儒家文化刚成正统,大家才刚刚努力“酱”,还不怎么深。但是不管怎么说,刘奭已经“酱”进去了。接下来,刘奭主持开会讨论,议题就是到底要不要废除宦官在宫中的任职。这会开得很拖拉,像三月的小雨,稀稀拉拉地没日没夜地下,却总看不到个尽头。

刘奭用宦官给他改作业,那可是比以前哪个皇帝都大胆。但是他在要不要废除宦官中书行走的权利时,没有主意,更没有勇气。

刘奭没有勇气拍板,那是有缘由的。首先,宦官行走宫中要职,是祖宗创制的。凡是儒家,都以学习祖宗为荣,以不学为耻。好儒的刘奭怎敢在祖宗面前乱来呢?

其次,宦官行走宫中,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已经成为了一项制度。刘奭要废了这制度,该让谁来任职?权力是魔鬼,谁又能保证,换了新人,就能证明他永远都光明正大?

刘奭不敢做决定,于是会议便成了吵架会。吵着骂着,萧望之突然发现,情况正在起着微妙的变化。

萧望之警觉性很强,他的铁三角集团,的确被对方动了手脚。正当萧望之和石显等吵得热火朝天时,刘奭突然下了一道诏,提拔刘向为宗正。

宗正,九卿之一,正部级干部。这个职位,主管皇族及外戚等要事,向来都是由皇家刘氏亲戚担任。刘向突然被升官,或许萧望之应该高兴,但是他一点都兴奋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