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三十章 兵不厌诈(第2/4页)

但是,刘邦泡妞耍赖还可以,哪有眼光能看出郦食其如此破绽。于是,刘邦当时就称赞郦食其英明,并立即命令属下刻印分发诸侯。善于听取意见是没错的,但是一味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不叫智者,而叫蠢猪了。不幸中的大幸是,当刘邦准备依郦食其这计行事时,天才张良出现了。

刘邦正在吃饭,张良恰好有事找他。刘邦一看到张良,不无得意地说道:子房啊,有个牛人给我出了一招对付项羽的好办法,我觉得很是不错哦。

张良一笑,好事嘛,请大王告诉我是什么好办法,让我也学习学习。

于是,刘邦把郦食其说的那套话告诉张良,说完,他又得意洋洋地问道:怎么样,是不是很不错呀?

真是不说不打紧,张良一听马上焦急地跳起来:这是谁教您的,您如果用这个计策,我保证您马上完蛋。

刘邦不相信地看着张良:不会吧,你说这计策哪里不好了?

张良:您把您手中的筷子借我用一下,我给您比划比划。

这是历史上一堂生动而有趣的军事理论课。筷子是教鞭,饭桌是黑板;刘邦是学生,张良是老师。张良从八个方面全盘否定了郦食其的谋略,我们不必一一举出,只举一点就可让郦食其和刘邦说不出来话:彭城的教训还不够吗,实践证明,诸侯全是些东风一吹就向一边倒的墙头草,如今楚强汉弱,他们凭什么听你调遣,到时他们不但收了你的封信,还嘲笑你自不量力,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张良的一席话像一道闪电,划过了昏暗的大海照亮了刘邦的眼睛,让刘邦这个舵手,一下子就望见了前方一触即毁的暗礁。

刘邦惊讶得张开大嘴,半天说不出话来。突然,他把还没来及咽下的米饭全吐出来,跳起来骂道:郦食其这个竖儒,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刘邦当即命令属下,赶快把刻好的诸侯印统统毁掉。

这场谋士PK大赛,张良赢了。从某个角度说,刘邦也赢了,他不但赢得了张良,还赢得了教训,从张良这堂经典的军中理论课中,他学到了一个新名词:与时俱进。

郦食其是纵横家,张良是兵家,纵横家偏向理论构筑的完美性,兵家却偏重于实践收益的现实性。郦食其之所以输,正输在观念落后和不切实际上,这正是所有书呆子最容易犯下的弥天大错。而张良之所以赢,是赢在了对现实的深刻剖析上,他的观念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只是一个抽象的表述,其实一切战争的较量,首先便是战争之道的较量。所谓战争之道,其含义极广,如果从古代战争学角度讲,主要由三大要素组成: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所谓形,指的是对形势发展的判断;所谓势,是对时势采取的应付措施;所谓情,是面对战争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综合以上三要素,一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第一,判断和决策一定要正确;第二,一定要有快速应付时势的灵活多变且可行的措施;第三,对战争要有奋发向上和坚持不懈的斗志。

郦食其的错误正在于,他对时态发展判断错误,及应对现实所持的措施僵硬落伍。

就让我们拿陈胜的例子来分析吧:陈胜拉旗反秦时,他本一无所有,而张耳和陈馀游说陈胜分封诸侯,主要是借此分割秦朝之土地和力量,从而削弱秦朝,壮大反秦力量,这叫一举两得,为虚名而求其利。然而秦朝既已倒台,天下独剩楚汉两家,如果刘邦还按郦食其之计,分封诸侯,那实则是削己之力,壮别人之气,这叫一举两失,为虚名而求实祸。

所以说,战争的真正谋略不是僵死不化,及以不变应万变,而应该准确把握时态发展,措施更要灵活多变。由此算起来,郦其食充其量也不过是个二流谋士,而张良才是谋士中的谋士,大师中的大师!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