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十六章 项羽杀俘虏(第2/5页)

父老乡亲们,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刘三军即使粮食短缺,也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你们受苦多年,挣这么点食物也不容易,况且军中还有多余粮食,还是拿回去吧。

秦民大受感动,刘邦再次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刘邦这场经典作秀被载入了史册,成为后世流氓政客之范本。这叫台前一套,台下一套;人前一套,背后一套。流氓与圣人之间,隔的不过是一张嘴皮。昨天是抢劫犯,今天就是替天行道的君王,话语权永远掌握在当权者手里。

其实,要把关中小民当成被诸侯们哄骗的傻瓜,那是不对的。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最大的特征就是安居乐业,不轻易迁移。一部中国古代农业史,也是一部残酷的资源抢夺战争史,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今天打一战,明天打一战,打来打去最受苦的就是百姓。

战争对于饱经流离失所之苦的百姓来说,不亚于魔鬼撒旦,而测验一个古代中国公民的幸福感,那就要看看所处的时代有没有战争。只要没有战争,谁家出将入相,谁家鸡犬升天,谁家富贵天下,都无关重要。

所以说,宁愿做太平盛世的傻瓜,也不做乱世的聪明人,这是处于苦困时代的百姓们最基本的生存哲学。这也就难怪刘邦只与诸县父老约法三章,就把关中百姓统统搞定,我们只能这样说,刘邦之所以能够稳住关中,功德不在于他及张良等人,而在于天。那个天就是我们无法左右和改变的历史时势,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

项羽杀俘虏

就在刘邦搞定咸阳城时,项羽正浩浩浩荡荡地带着六十万大军从北方朝函谷关扑来。然而就在半路上,他那支号称百万的军队机器竟然出了毛病,这个毛病不是小毛病,而是大毛病——秦军二十余万的俘虏兵中弥漫着一股不安之气。

事情是这样的,项羽率领的这支诸侯军士兵,有很多曾经是从咸阳逃亡回来的人,这些人或者是替秦朝当劳工修过长城筑过墓的,甚至是服过兵役的,都曾经被秦兵欺负过。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过去那些被欺负的六国之人,现在轮到他们去欺负秦兵了。

中国古代,只要你当了俘虏,就和做奴隶没什么区别,要人权没人权,能有一口饭给你吃就不错了,所以当了俘虏的秦军与诸侯军,依然存在着巨大的阶级矛盾。秦军白天被人欺负,晚上便回来互相诉苦,有的说自己被当牛使了,有的说自己被当马骑了,大家说着说着,便不由都忿忿不平起来。他们不但恨诸侯军,也恨章邯。如果章邯不投降,二十万干他四十万,凭着必死的信心去打,未必能输给楚军。好了,现在大家被弄得生不如死,过一天没一天的,真够窝囊。

既然有人发牢骚,那么就有人听牢骚。这些牢骚不幸地被英布等将领听到了,于是便报告给项羽说:秦俘虏都说他们后悔跟章邯投降了诸侯军,如果诸侯军能打进关中可以救得了老婆孩子,如果打不回去,那么还要被楚军带回江东,然而留在关中的老婆孩子却要被秦军通杀不留,那又是何苦呢。

项羽听到这话,大为震惊。俘虏们这些话不是气话,简直就是造反前的舆论造势,麻烦大了,二十万人呀,一发作起来简直比山洪爆发还要恐怖,这可怎么办呢?

于是项羽召开军事大会讨论计策,讨论来讨论去,得出一个结果,那就是把二十万俘虏兵全部杀掉。

项羽准备坑杀秦兵俘虏,理由如下:第一,诸侯军马上就要打函谷关了,如果楚军集中全力攻关时,这二十万俘虏兵发动哗变,造成诸侯军前后被夹击,那时就是后悔都来不及了。退一步来说,他们就是不在函谷关造反,也保不准在哪天爆发,所以说把这些人放掉是不可能的,带在身边又是极其危险的,只有一种选择,杀!第二,军中无剩粮了。在赵国攻打章邯时,项羽之所以接受章邯投降,没有军粮是原因之一。估计章邯手里还有一点粮食,但是整个诸侯军有六十万军队,天天要吃要喝的,有多少粮食够吃呀,就是把他们当牛马到草原上放牧,恐怕草原都要被他们啃光。既然养不了那么多人,也就只有一个字,杀!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