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绚丽之梦(第4/20页)
发生在戊戌年间企图引进西方君主立宪制度,从而使国家摆脱政治和军事双重危机的变革,随着其领袖人物或是流亡海外或是人头落地而迅速宣告结束。接着,义和团运动把对痛苦生活的怨恨全部指向了洋人,结果却是外国势力空前规模的入侵和大清皇室的悲惨流亡。发生于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统治,革命还在这片热血沸腾的国土上引发了不可遏制的集体梦想,维新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民权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纷至沓来,各种社会改造学说混乱无序地进入了中国的知识阶层中,往往是旧的梦想刚刚破灭新的梦想随即诞生,各种政治思潮令国人眼花缭乱也令国家不知所措。那时候,中国人谁也没有在意一种名为“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的北方酷热难耐,南方却是阴雨连绵。在上海法国租界内的一幢建筑里,十三位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青年与两位共产国际的代表秘密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从一开始便受到租界内巡捕的监视,因此中途转移到一个湖中的小船上继续。尽管会议的细节至今回忆不一,但不争的史实是:会议明确创建一个名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宣言》。参加了这次会议的湖南青年毛泽东那一年二十八岁。整整二十八年后,当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味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最伟大的绚丽梦想与最壮阔的革命实践自此发端。
中国共产党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政党。
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无产阶级”是一个崭新的名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无产阶级指的是没有任何资产、只拥有劳动力供资产者压榨剩余价值的产业工人。然而,在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几乎都不是无产者:李大钊,毕业于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入东京早稻田大学留学,后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陈独秀,就学于杭州求是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曾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毛泽东,毕业于湖南省立师范学校,后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蔡和森,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留学法国后在上海共产党中央机关工作……这些中国的知识精英虽不是无产者出身,但他们的社会理想是属于无产者的,那就是:推翻一切形式的专制统治,谋求无产者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彻底解放,最终建立共产主义大同社会。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之所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他们经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分析和痛苦思考,发现只有根据马克思的学说才能挖掘出中国社会种种黑暗产生的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体制,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官僚阶层庇护的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导致的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帝国主义的入侵以及腐朽封建文化的根深蒂固等等。尽管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上障碍重重,但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旧梦想飞扬激情澎湃,因为他们看见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取得了胜利。
在苏联共产党的协调下,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与当时中国一个规模更大的政党——中国国民党——有过短暂的合作时期。一九二四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具有国民党和共产党双重身份的李大钊入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样具有双重身份的毛泽东入选候补委员。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国民党就不可能取得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间与旧军阀作战的胜利。在共产党人的策划下,组织起来的农民武装不断地配合北伐军袭击敌人的后方,城市中的秘密共产党小组甚至组织过小规模的城市暴动以配合北伐军战斗。北伐军每占领一座城市,共产党人便在那里成立工会组织;在北伐军占领的数个省中,共产党人还建立起农民协会,协会的骨干大多来自毛泽东举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被美好的生活前景激发出革命热情的青年农民,迅速地成为共产党主张的拥护者。他们从减租减息发展到阶级对抗,没收土地和财产的风潮因而迅速蔓延,令拥有土地和雇工的地主和士绅们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恐惧。中国共产党按照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开展的革命运动,不可避免地触及了作为资产阶级代言人的国民党的利益,这种政党之间的冲突意味着一个无法调和的问题,即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单纯地消灭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重新统一中国?还是进行一场把劳苦大众从不公正的社会体制下解放出来的阶级革命?共产党和国民党因不同的政治信仰而代表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因不同的阶级地位而追求着不同的社会利益——社会利益的不同是人类冲突的本质所在,本质的冲突是永远无法调和的。因此,关于革命目的的不同主张不久之后便演变成为政党之间的政治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