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入长安(第4/4页)

柳伉得出的结论是:要想铲除祸乱之源,保全宗庙社稷,就必须砍掉一个人的脑袋。

这个人就是宦官程元振。

柳伉还说,除了诛杀程元振外,还必须把各级宦官的职权收回,交还各有关部门;并收回神策军的兵权,交给朝中的大臣;同时,皇帝还要削除尊号,下诏罪己,宣布从此改过自新,否则甘愿逊位让贤。

最后,柳伉跟皇帝打赌:“倘若如此,而兵仍不至,人仍不感,天下仍不服,请将臣全家老小碎尸万段,以谢陛下!”

柳伉这笔账一算下来,把代宗李豫的脸皮撕得可谓一干二净。

李豫为此郁闷了好多天。

可他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柳伉说的都是事实,而且句句都是发自肺腑的忠言。

不过,事实归事实,忠言归忠言,让代宗把宦官们都给废了那是不可能的,让他下诏罪己、改过自新那更是不可能的,至于诛杀程元振嘛……似乎也是没有必要的。

十一月初二,代宗下诏削除了程元振的所有官爵,将他遣回原籍。

代宗之所以不杀程元振,表面原因固然是程元振有翦除李辅国之功,代宗不忍诛杀,可事实上,此次吐蕃入寇也让代宗李豫发现了很多问题。就像柳伉所说的那样,这次长安沦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程元振专权乱政之外,无论是士卒将帅、公卿百官,还是四方藩镇,其实人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要追究罪责,此次应该问罪的绝不止程元振一个!

既然如此,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呢?杀了他就能让所有人从今往后对天子和朝廷忠心耿耿了吗?

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代宗不杀程元振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对宦官这个群体仍然抱有极大的信任,因而不想把事情做绝,以免伤了其他宦官的心。

在代宗看来,自己在很多时候仍然是要依赖宦官的。比方说,万一哪天敌寇又来了,士卒将帅、公卿百官又各自逃命了,四方藩镇又按兵不动作壁上观了,他身边至少还有像鱼朝恩这样的宦官保驾。

这次吐蕃入寇让代宗看清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没有谁是真正靠得住的!

百官要是靠得住,母猪恐怕都会上树;藩镇要是靠得住,大象恐怕也会跳舞……至于说宦官,当然也不见得始终靠得住。但最起码,宦官总是一支制衡百官、制约藩镇的力量;最起码,在天子孤立无援的时候,宦官总是一副可以暂时依靠的肩膀。

说白了,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李唐朝廷就已日渐陷入内忧外患、人心离散的境地了。此次吐蕃入寇,就是李唐王朝所有老问题和新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在如此严峻的局面下,任用宦官“或许”会有危险,但不用宦官则“必然”会有危险!

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李唐天子并不是不知道任用宦官的危害,而是明知有害也得用。这是他们的无奈。

这一年十二月,代宗从陕州返回长安,郭子仪率城中百官及唐军各部到浐水(灞水支流)东岸迎接,并伏地待罪,主动表示要承担长安失陷之责。代宗亲手把他扶起,激动地说:“都怪朕没有早一天起用爱卿,才会落到这个地步啊!”

十二月末,代宗下诏,任命此次护驾有功的鱼朝恩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统领各部禁军。

从此,鱼朝恩彻底取代程元振,成为“权宠无比”的新一代权宦。

一切终将过去,一切终将再来。

这是历史的魔咒,将永远徘徊在唐代宗李豫的头顶上,并将永远缠绕在此后的十二任大唐天子的头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