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南宋150年的“规模说”(第2/7页)

李纲奏道:“陛下倘若采用臣之计策,臣当询访其人,再行奏报。”退下后,李纲就此事咨询了一些大臣,大多数人都提出了两个人选:一个是张所,可以招抚河北;一个是傅亮,可以经营河东。对这两人,尤其是张所,李纲也颇有耳闻。

张所,山东人,进士出身,极有才气与谋略,靖康年间为监察御史。当时金人第二次“犯阕”,李纲已被贬到外地,张所身处围城之中。朝廷为让金人退兵,决定将河北割弃,大臣们想以卖国求得安稳,独独张所上奏,请求携带蜡书去河北募兵,以回援京师。钦宗同意了。张所到了河北,士民如久旱望云霓,皆喜曰:“朝廷欲弃我于夷狄,居然还有一张察院欲救我乎!”当下应募者云集,竟然达到了十七万人,张所也因此“声满河北”。

等到他把这支队伍整顿好时,不幸京城已破,回援计划落了空。高宗在南京即位后,张所是在外臣僚中第一个到“行在”报到的。他把应募首领的姓名、兵马人数、整编情况等写成报告,上奏给高宗。一开始,朝廷对他的功劳很满意,准备授予他郎官职务,出使河北,仍继续经营此事。但刚好这时张所以监察官员的身份,上章指责黄潜善及其兄黄潜厚“奸邪不可用,恐害新政”。

黄潜善受到这个弹劾后,便按惯例上书引咎辞职。但高宗对黄还是相当信任,没有准许,反而将张所贬为凤州团练使,安置在江州(今江西九江)。

当臣下有了争执,皇帝必须表态支持其中一个时,究竟支持谁才好?这是一门艺术。一般来说,上司都愿支持自己最宠爱的下属,以示权威不可挑战。至于两人谁是谁非,根本就不予考虑。

发生这些事时李纲尚不在朝中。现在大家的舆论都比较一致,说去河北非张所不可。李纲也予以认可,但他并不是书呆子,立刻想到了“官场潜规则”。张所既然弹劾过黄潜善,那么任命张,黄必然阻挠。可是事情急迫,一时也找不到其他更合适的人。于是不得已,李纲就专门去黄潜善家中拜访,坐下来与黄款款聊天,先就此事沟通一下。

李纲说:“吾辈蒙皇上恩典,就职于艰难之秋,实负天下之重望,而四方士大夫,也多有受召而不来的。近日朝议,准备设河北招抚使,然而经过搜访。无人可以承担。独有一张所可用,但又以出口狂妄而得罪。像他这个罪,谁都认为处理得当,但眼下事迫矣,一失机会,悔不可失,不得已不妨先用一下。如果用他为台谏,让他身处要地也不妥,不如让他顶一个临时的名义去招抚河北,他会冒死立功赎过。不知公意下如何?倘若黄公能先国事,后私怨,不亦美乎!”

黄潜善虽不是正直的人,但他的韬略心机也很深,知道李纲正红火,正面硬顶不成,便对李纲的请求欣然允诺。李纲立刻抓住时机,向皇上推荐张所,并夸奖了黄潜善的宽宏大度。高宗听了很高兴。这时的李纲不仅是宰相,还兼任了御营使,进封“开国公”。这般恩宠,使他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报国,对军事上的筹划也更用心。他精心选择的两个军事人才,是他建设中兴“规模”的第一步。高宗对他基本言听计从,于是下旨:张所以通直郎名义,充任河北招抚使。

这时候张所还在贬谪的途中,朝廷特别派了使者去追回,二十天后才回到京城。高宗立即传旨召见。在对答时,张所很称高宗的意,于是得赐五品官服,由内府拨给钱百万缗,做为募兵的半年钱粮,还发给空白委任状一千余份。又调派京畿兵千人为卫队,招抚使的官署将佐听凭张所自己安排。总之,一切可以便宜从事。

张所得了“尚方宝剑”,又在行在逗留了二十几日,待筹划得差不多了,就起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