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天书降(第11/12页)

古语云:“事不过三”,真不知是指的好事,还是坏事。反正最近外星人的邮局很忙碌,赵恒接二连三地接到了上帝的密信。

“信”被加紧加急,百般恭敬地送进了京城。皇帝加首相再次率领文武百官把它迎进了皇宫,和前两份一体收藏。这些都做完了之后,终于大功告成,圣驾可以起程去山东了。

但是禅,不是那么容易封的;京,也不是那么容易出的。为了各方各面的安全,赵恒临走前下了一连串的命令。

京城留给了前宰相向敏中,由他来全权负责。这是个利好消息,证明宋朝在姓程的或者姓朱的“圣人”出土前,男女关系还不会彻底弄毁一个人。向敏中的第二个春天就快到了。

接着马上派人去辽国,去通知他的好兄弟以及萧大婶,他这是去山东地界“祭天”,可不是第三次御驾亲征啊,友邦不必惊诧。同时再派大太监刘文质去齐州(今山东济南)当都监兼都巡检,由他来防备北方的突然袭击。万事都要留一手才有安全感;

又派另一位大太监周文质去西北,允许他在紧急的情况下,有权调动凤翔、邠州一带的驻军,来对付传说中非常乖的党项小孩儿李德明。

这些都摆平之后,赵恒才能从京城里换衣服出门。不过在临走前,他还是叫过来了一个人,压低了声音悄悄地问:“爱卿,你老实说,这次出行,国库的钱够花吗?”

被询问的是大宋三相之一的“计相”,三司使丁谓。此人面色轻松,语气从容,说出了被后世认为最不着调的那四个字——“大计有余。”

您放心,只管敞开了花,不仅够,还能剩点呢!不过,到最后,可真是只剩了一点啊……当时赵恒心花怒放,有钱就是不一样。于是大队人马出城去,经澶州、郓州(今山东东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直奔泰山脚下的乾封县(今山东泰安东南)。

一路上车行犹如陆上舟,扈从如云骑如龙,大家踩着新铺的道路,住着新修的行宫,身边还有七百五十人的随行乐队时刻演奏,走得那叫一个爽!

一共走了十七天,远远的,泰山终于近了,天上的神仙们,我们来了,很快就会见面。

见面从爬山开始,结果怎么爬、谁来爬,就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公元一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具体的爬山人员产生,连同皇帝加在一起是二十四人。其中有两位王爷——宁王赵元偓、舒王赵元偁。即宁且舒,口彩甚好。外加“大礼五使”等顶级官员,以及一些有头脸的太监。

不过在泰山脚下直到玉皇顶的一路之上,守卫的士兵达到了“两步一人”的程度。

赵恒先是坐着特制的“金辂”到了山门,然后换成“步辇”,继续往上爬,快到山顶时,他下辇步行。毕竟在古礼中,上天才是世界的真正主宰,任何皇帝都不过是“总理山河”而已。

山顶好风光,祭坛已经堆好了,圆形,周长五丈,高九尺,暗合“九王之尊”,青色,意为“东天青帝”,为上古第一真神。宋真宗皇帝赵恒身穿衮服头戴冕冠,率先奠献,由他的第一臣子,首相王旦在旁跪读玉册、玉牒文字。

其辞曰:“天赐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

但这是简化的,原文三篇共分“玉牒文”、“玉策文”、“玉册文”,合计共有六百四十余个字,都记录下来的话估计等于上了一篇古文课,而且会让我们更加佩服赵恒。冬天的泰山极顶是非常冷的,就算他的“衮服冕冠”再特制加厚,恐怕也不是那么的舒服。

之后宁王赵元偓亚献、舒王赵元偁终献,三献成礼,最后把玉册、玉牒放进金匣、玉匣中,再用金屑、乳香和成的泥把金、玉双匣封固,放入事先修造好的石函中。至此“封禅”之礼大成,山上山下齐呼万岁,宋天子独立山巅,前有古人,后无来者,顾盼自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