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岁在龙蛇(一)(第2/3页)
司马光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所以说文正是极其高的谥号:文指的是经天纬地、道德博闻,正指的是内外宾服。自古以来只有有德行、有名望的重臣才会在死后得到这个谥号。例如宋代的范仲淹,谥号也是文正。清朝时,另外一个重臣刘统勋,也就是刘罗锅的父亲,也是谥号文正。
“曾国藩其人,可谥文正!”慈禧太后听明白了,“不愧一个正字!堪为国朝表率。”
“是!”恭王又说,“如何加恩曾某的子孙,等查报了再行请旨。”
“这是不忙的,此外除了谥法,这哀荣呢?”
“臣等以为,二等公进一等公。”
大清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公侯伯子男又分三等,曾国藩正是二等公,而左宗棠是一等公,为汉臣之首。
“如此太过简薄了,论功劳,曾国藩说起来,再造乾坤也不为过。”慈禧太后说道,“若无曾国藩之团练,如今怕是已经是南北朝,焉有中国混元一统之兴旺景象,兴办洋务,大兴东南百业。文治武功都是了得,若是曾国藩还在,过了年也应该可以进封一等公了,如何算的死后哀荣?”
“这?”恭亲王微微惊讶,难道皇太后还有另外的想法?他突然想起了咸丰年间的一句流言,连忙说道,“一等公爵已经是厚赏了。”
“绝非厚赏。”慈禧太后断然开口,“文宗显皇帝昔日曾有言:‘破金陵者王!’”
大家大吃一惊,“太后。”恭亲王激烈地说道,“此事万万不可!”
“太后圣鉴。”文祥主管着礼部,对着爵位之事十分清楚,“本朝爵位分为宗室、功臣、蒙古三种,功臣之爵,只有公侯伯子男以下,公爵亦是超品,公爵之上,再也他爵。太后若是要加恩曾国藩,亦可用许袭爵几代,不用另增新举。”
“曾国藩之大功,非王爵不可赏之。”慈禧太后说道。
“恐有违列祖列宗之规矩。”恭亲王说道,“且公爵之上,只有宗室才有之王爵才可封之,曾国藩亦非在旗,也非宗室,若是以王爵待之,恐被外人耻笑中华无规矩法度可言。”
慈禧太后的眉间浮上一丝阴霾,“开国就有异性王爵,只是那些人犯上作乱,辜负祖宗圣德而已。”太后想到了造反的三藩,觉得有些不好,于是只是说了一句,就随即带过,“并不是我异想天开,无中生有,这是其一。再者,文宗显皇帝生前对着洪杨之乱念念不忘,直到北狩热河,依然是旦夕不安,只为平息太平天国,故此,在委任曾国藩之两江总督大权时,曾经亲口和我说过,只要是哪一位破了金陵,平息洪杨之乱,无论满汉,即刻封王!”
“我知道你们的意思,无非是若是外头督抚有了一位王爵,功高震主,你们在朝中坐立难安,说句不好听的,我自然也有这样的顾虑,所以昔日你们议下平叛军功之赏,我只是当做不知道这回事,默然食言也无妨,只是大功不赏,不是说大功就可以忽视不见的,本朝自从福康安追封为郡王之后就再无军功以致王爵者,这是为何?诸位大臣都是朝中的肱股,知道这里头有什么说法吗?”
众人默然,只有胡林翼十分激动,红着眼磕了个头,回道:“福康安先后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成就高宗皇帝赫赫十全武功,故此有郡王军功,高宗皇帝以降,武备渐渐松弛,再无昔日之表现,军功自然也就少了下去,直到本朝之前,虽颇多战事,除却平叛之外,对外之战,胜举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