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随春草绿 缘定山坳间娶在李庄的学者(第4/12页)

1928年,史语所由广州迁到北平后,接手了八千麻袋明清内库档案,移存于午门楼上,准备整理。由傅斯年、徐中舒筹划,招雇临时书记十人,工友二十人。李光涛与徐中舒是怀宁同乡,又是校友,1929年9月经徐中舒推荐,李光涛进史语所任临时书记,负责明清档案的清理。

明清档案是清廷存放于内阁大库中的诏令、奏章、则例、贺表、卷案、实录、殿试卷及各种簿册等。宣统二年,内阁大库屋坏,大学士张之洞曾拟奏请销毁,最后采纳参事罗振玉建议,将档案移存国子监,足足有八千麻袋。民国六年,版本学家傅增湘出任教育部长,陈垣任教育部次长,这批明清档案一部分调给北京大学,其余藏历史博物馆。数年之后,历史博物馆以四千元贱卖给重造纸料的同懋增纸店。罗振玉闻讯,又以一万二千元从同懋增纸店买回,寄存商部。不久,商部移出故宫,传闻日本人有意洽购。寓居天津的李盛铎又以一万六千元从罗振玉手上买过来,并在天津、北京两处租房分贮。1928年9月,史语所一成立,傅斯年便向蔡元培提出要收购这些大库档案。他致函蔡元培:“此事如任其失落,实为学术上之大损失,明史清史,恐因而搁笔。且亦国家甚不荣誉之事也。”蔡元培筹足两万元,国宝档案终于回归史语所。

20世纪40年代的李光涛。

档案整理之初,史语所制定了严格的十二条工作规则。如“休息时间,上午九时四十分至十时,下午三时至三时二十分,每次计休息二十分钟,地点在工作室外走廊。所有应用早点或吸烟吃茶以及上厕所事,俱在休息时间内为之。”“在进入工作室时,其工作室大门,由管理人将锁锁上,一切工作人等不得随意出入,并不得在室内有交头接耳或谈话行为。”傅斯年规定,必须逐日写工作日志,并指定李光涛负责。大库档案的初步整理,据罗振玉预言:十夫之力约十年完成。照此估算,二十五人至少需要四年。但自1929年9月开始,至1930年9月30日已全部完工。李光涛回忆说:“工作这样之快,自然还是那十二条规则定得太好了。”

1931年,《明清史料甲编》出版,这是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大规模刊行问世的开端,主要工作多出自李光涛之手。1935年,在傅斯年的鼓励下,李光涛为《明清史料乙编》增写补例。此后,逃难长沙,暂居昆明,流寓李庄,最后蛰居台岛,李光涛依次完成了明清史料丙、丁、己、庚、辛、壬、癸等编“补例”的编辑。说起那些岁月,他无怨无悔:

我把一些烂册取下来,一本一本地检查,有的真正无法揭开的就算了,有的也可以揭得一二页如三藩史料,也是可喜,便即编入《明清史料丁编》了。最令人高兴的是,当为迟起龙回书稿,是用高丽纸写的,叠成数叠,夹在烂册中,取出一看便轻易揭开,依然无恙。相反,如用其它纸张写的,水湿以后,就与烂册结为一体同归于尽。所以有些重要文册,都因此被永远埋没了。11

在清理档案,编辑出版的同时,李光涛也开始研究史料,撰写论文。他陆续发表《论建州与流寇相应亡明》《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等文章,引起史学界的重视。本是废纸弃物,经他智慧筛选,理性分析,竟捡起许多遗落在历史缝隙间的散珠碎玉:

他发现,清人不知古,“凡事揣摩而行”,照搬《三国演义》中的故伎。如萨尔浒之役,奴尔哈赤“用杜松阵亡衣甲旗帜,诡称我兵,乘胜督战,綎(明将刘綎)始开营,遂为所败”。套用东吴以孙夫人招亲以悦刘备的美人计,选用名妓,控制了抚顺额驸李永方、西乌里额驸佟养性等。他们还效仿曹操五日一大宴以厚待关公的把戏,厚待辽人……这本是鲁夫玩聪明人的游戏,极易识破,却也意外地“以汉制汉”,无不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