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随春草绿 缘定山坳间娶在李庄的学者(第12/12页)

301984年12月31日,李光涛在台北因车祸不幸逝世。

李光涛学历不高,功底很深。一辈子就在那堆明清档案中寻寻觅觅。他纂辑的史料,除《明清史料》外,还有《朝鲜壬辰倭祸史料》《明清档案存真选辑》等;有专著《明季流寇始末》《朝鲜壬辰倭祸研究》《万历三十三年封日本国王丰臣秀吉考》《多儿衮征女朝鲜史事》《熊廷弼与辽东》等;还在“史语所集刊”和“中研院院刊”以及《大陆杂志》《东方杂志》《学原》《学术季刊》《孔孟学报》《幼狮》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上百篇。他将这些论文汇编成《明清史论集》,1971年由台北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1989年,李光涛先生的遗孀张素萱及女儿在家中。

我在羊街八号罗萼芬家看过那部大书,足有两寸多厚,重达两三公斤。罗萼芬将它视为拱壁,从不轻易示人。据说在李庄唯一看过此书的是区公安员。这部书是罗萼芬的表姐张素萱1984年从台湾地区寄过来的。那时被海峡阻断的民间交流才解禁不久,包裹皮上的“台湾”字样如针尖麦芒。几十年的政治风云,罗萼芬已成候鸟,不敢擅自启封,而是小心翼翼地捧着包裹到区派出所,请公安员检查后才敢翻阅。这部书的扉页上只有几行字:“这是亡夫李光涛的遗作,送给萼芬表弟。素萱。”那是一部在李庄很少有人看得懂的大书。

治史,从细节考证,不厌其烦,披沙拣金。四十多年的岁月,李光涛完成了由档案管理员到专任研究员、明清史学家的角色转变。据清史专家何龄修谈,在清史史料的研究和运用上,大致可分三派:一是以孟森为代表的“正史派”;二是以朱希祖为代表的“野史派”;三是以李光涛为代表,运用档案、契约文书进行研究的“档案派”,档案派在明清史的研究中起步较晚,但贡献卓著。

1946年,中研院史语所迁回南京,临走时在李庄板栗坳立下一块“留别李庄栗峰碑”。碑上,刻着全所人员的名字,一些名字成了李庄人无尽的话题与永远的牵挂。他们是李庄的女儿罗筱蕖、张素萱、张锦云、张彦云;史语所的姑爷逯钦立、李光涛、杨志玖、王志维等。2005年,这块早已废弃被人取走的碑又重新在原址竖立,只是人们多已不知那碑上的人物命运,以及他们与一个时代的关系。

(本文照片由台北“中研院”及罗萼芬、罗筱蕖、张伯森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