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蒸汽、钢铁和炮火(第7/7页)

1869年,旅居奥地利的英国人罗伯特·怀特海德(RobertWhitehead)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自推式鱼雷,海军的技术优势受到了威胁。鱼雷经由小而快的战艇发射后,可以在水下击中大型船舰,并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为了应对挑战,从1876年开始,英国加强了主力舰对鱼雷的防御功能,也加速建造了自己的鱼雷艇,从而武装了一支新型的海军。鱼雷艇非常小,最多只能承载25人,它没有独立的指挥权——有一些被设计成救生艇一样装载在主力舰上。

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尚未受到广泛推崇。1859年,《劳军联合杂志》(UnitedServicesMagazine)刊载了一篇题为“与大英帝国签订契约的必要性”(OntheNecessityofContractingtheBritishEmpire)的文章。1864年,科孚岛(theislandofCorfu)回归希腊。然而,海军仍然在海外广设基地,而如今,所有战舰都需要燃煤。百慕大群岛、香港、哈利法克斯(Halifax)、直布罗陀海峡、牙买加、好望角、阿森松岛(AscensionIsland)、亭可马里(Trincomalee)、温哥华还有悉尼都见证了海军的存在和发展。

帝国主义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受到了推崇,程度更甚以往。“沙文主义”这一词出现在1877年到1888年的俄国危机(RussianCrisis)中,伴随着音乐厅中的歌声回荡:

战争非我本意,但面对沙文,参战义不容辞;

我们有船只,我们有人力,我们也有钱……

所有的阶层和许多不同的政治群体都联合起来支持帝国主义。激进的约瑟夫·张伯伦(JosephChamberlain)是伯明翰的市长,他转而投身保守党来支持帝国的事业。从极左派开始,准马克思主义者社会民主联盟(thequasiMarxistSocialDemocraticFederation)的亨利·迈尔斯·海因德曼(H.M.Hyndman)相信大英帝国的前景大好,同时,他也认定强大海军是帝国伸张的臂膀。人们从来都不曾质疑海军在国防中的作用,而到这个世纪末为止,大家也基本相信正是海军创造并保卫了大英帝国。由于轮船在内河的应用以及之后铁路的铺建,使得殖民内陆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原先殖民地竞争中落后的新兴德国,此时也叫嚣着分一杯羹。由此开始了1884年到1885年的“瓜分非洲”(ScrambleforAfrica),此后这片大陆的大多数剩余地区都被欧洲列强瓜分、占领了。

自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以来,海军曾一度偃旗息鼓,行事低调。大多数在国外服役,不再受到媒体和议会的重视。但是到19世纪80年代,情况发生了改变。当新兴的国家开始追求海军力量(navalpower),英国便不再坐享当年遥遥领先的辉煌。威廉·托马斯·斯特德(W.T.Stead)——新新闻主义(newjournalism)的倡导人之一——在《波迈宪报》(PallMallGazette)上发表了一系列名为“关于海军的真相”(TheTruthabouttheNavy)的文章。斯特德从威廉·格莱斯顿的一个评论中获得暗示,而格莱斯顿1880年成功当选更是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格莱斯顿曾说,英国的力量“不在于与强大的军事国家结盟”,而“在于它的海军——一支足以媲美欧洲所有海军——力量的强大与卓越”。斯特德则反驳说,从殖民扩张以来,对海外贸易增长的依赖,以及他国海军的壮大使英国格外易受攻击。蒸汽舰队对海外各地装煤港的依赖尤其令他担心:这些装煤港多半都处于毫无防备的状态。他的海军联系人是炮舰“卓越”号(Excellent)上年轻的舰长约翰·费舍尔,在他看来,费舍尔是“可以和纳尔逊媲美的人”。斯特德所贡献的不是包含了少许真相的新闻,在他的启发下,民众敦促政府增加了350万英镑的海军预算。31英国海军这才迈开了新一轮的革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