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时代的弃儿(第2/5页)
诸葛亮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但他无计可施。
不错,他是这样时代一等一的军师,可刘备也是这个时代一等一的活佛。任何人间的计谋在活佛面前都是失灵的,诸葛亮非常清楚这一点。
所以他不做无用功,再一次抱持尽人事、知天命的消极人生观,静观命运如何在他身上图穷匕现。
刘备的部下们却不信这个邪。他们从纯军事的角度出发建议刘备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刘备当然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可刘备以为人世间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负荷而行,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一个人只有在两种状态下是没有包袱的:刚出生时;与世长辞后。所谓赤条条来去了无牵挂。
所以刘备语重心长、泪如雨下地对他的部下们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很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意思。便负荷前行,做人世间最沉重的那一个人。十万百姓闻知此事又是一片哭声,觉得道路虽然是曲折的,可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有刘备在。
这个不抛弃不放弃的人带着他们往前走。
刘琮的命运在此时进入了倒计时。
因为曹操来了,不容置疑地来了。曹操要安排襄阳的一切,包括他们每一个人的命运。
事实上在此之前,刘琮的命运是有过转机的。他的谋士王威告诉他说:将军你既然已经归降曹操了,刘备又已离开襄阳,如此一来,曹操肯定懈弛无备。这是个良机啊将军,如果将军能够出奇兵,于险处设伏曹操,则操可获也。杀了曹操就可威震天下,到那时中原虽广,也可传檄而定。这可是千古伟业,将军切莫错过。
王威的话听上去很有诱惑力,但是对刘琮不起作用。因为一个首鼠两端的人对任何建议都不会立马拍板,而要论证再论证。刘琮就将王威的建议转给蔡瑁去论证,可想而知,这样的论证是残酷和血淋淋的——王威被剥夺了建议权。他的生命也差点被剥夺,蔡瑁一怒之下要杀王威,后被蒯越阻止。
由此,刘琮的命运里就少了主动出击的成分,只剩下了任人摆布。任曹操摆布。曹操在一个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的日子里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并且即日起程。
刘琮怕怕了,他突然觉得青州很有可能是他人生的终点,便不愿去,给出的理由是“不愿为官,愿守父母乡土。”事实上这样的理由是苍白的——对于一个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的人来说,抵抗力等于零——去不去青州不是刘琮说了算,而是曹操说了算。
曹操哄小孩(刘琮在曹操眼里还真是个小孩,不管是岁数还是智商)似的对刘琮说,乖,听话,青州靠近帝都,我教你随朝为官,是为了免在荆襄被人图害。你这孩子,怎么不懂我的心呢?
刘琮确实不懂曹操的心。他只知道这个跟他父亲同辈的人在占领了荆州之后又将他驱逐了。所谓“永为荆州之主”的承诺云云,只是一句哄小孩的话语,当不得真的。便上路。无奈地上路。
陪伴刘琮一起上路的是他的母亲蔡夫人。还有故将王威。王威本来可以不去青州的,就像其他官员一样,将刘琮人等送至江口就可返回。王威没有返回。他想看一看这个人的结局。还有自己的结局。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弃儿。弃儿的命运是不是一定很惨?刘琮和王威希望上苍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却是肯定。当于禁奉曹操之命将手中宝剑捅入他们的后背时,刘琮这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一次挽救自己性命的机会。尽管那样的挽救是有风险的,没有绝对的胜算,却是唯一一次有可能改变命运走向的机会——很可惜,他没有把握住,而是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去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