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埋伏也要讲实力(第3/5页)

因为一个事实显而易见:曹操没被打败,他只是被打痛了。

诸葛亮以为,这不是什么好事。特别是对曹操这样一个大腕来说,他接下来的选择只能是睚眦必报。所以归根到底,该失去的还是要失去。博望要失去,新野迟早也要失去。它们经不起曹操大军的践踏。所以,刘备必须要找到自己的下一个根据地,踏踏实实的根据地,可以有回旋余地的根据地。

诸葛亮再次把目标瞄准了荆州。他对刘备说:“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彼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

刘备则再次于心不忍,表达了不做趁人之危之事的坚强决心。诸葛亮威胁他,说,今天如果不取荆州,以后后悔莫及啊……刘备斩钉截铁:“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

诸葛亮整个一没脾气——一切又回到了上次的状态:和刘大善人合作,就是要自己多担当点,舍此无他。谁叫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主。我选择,我承受,人生的要义莫过于此。诸葛亮自叹命苦。

曹操很生气。

曹操经常很生气。有时是真生气,有时是做生气状。这是一个大人物的特点。大人物的日常生活里充满了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大人物要把人生的戏演好,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入戏。

但这一回,他是真生气了,被夏侯惇的盲目自信气得吹胡子瞪眼,那叫一个怒不可遏。

夏侯惇也乖巧。从博望逃回来后,自缚去见曹操,跪地请死。夏侯惇哭着说,我遭诸葛亮诡计,用火攻破我军。惇罪该万死啊……

但是很意外,曹操没有让他死。因为他的注意力被转移了,转移到诸葛亮身上。这个传说中的人物终于以惨烈的事实证明了他强悍的存在,曹操不能不引起重视。

必须尽快扫平江南,让刘备、孙权都死翘翘,特别是那个诸葛亮也要死翘翘!一个报复性的决定很快就在曹操脑海中现成了。他决定出兵五十万,一统江南。时间就选定在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计划在这一日出兵。

太中大夫孔融计划不让曹操出兵。他给出的理由是刘备,刘表都是汉室宗亲,不可轻伐;而孙权虎踞六郡,又有大江之险,也不易取,总之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劳而无功啦。不过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问题的关键是丞相的声望会大受打击。丞相如今兴无义之师,会失天下之望……

曹操听了,觉得孔融这个人的人生很失败——曹操以为,一个人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有时看他说话就知道了。孔融的话说得很触霉头,曹操觉得不祥。他痛斥孔融说:“刘备、刘表、孙权皆逆命之臣,岂容不讨!”

当然还有一层话曹操没有说出来,那就是,要不要讨伐某人,标准不在于此人是不是逆命之臣上——天子他都可以玩弄于股掌之间,忠臣逆臣于他而言就更无所谓了。忠臣逆臣者,拿来说事的由头也,最重要的标准是——曹某人看你顺不顺眼,不顺眼就给我死翘翘去。

孔融长叹而出。这个读书读多了的人喜欢事事从书本出发,从礼仪道德出发。在他看来,曹操的暴力哲学是要遭报应的,所以孔融长叹而出的时候还附带说了这么一句话:“以至不仁伐至仁,安得不败乎!”

这是一句致命的话,致孔融的命。因为这句话被御史大夫郗虑听到了,从而构成了对孔融生命的绝杀。

郗虑是这样一个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在他的日常生活中,郗虑经常遭到一个人的侮辱。孔融。

孔融实际上并没有暴力倾向,他之所以侮辱此人完全是因为郗虑的人格比较卑微,喜欢拍马屁,喜欢打小报告。孔融以为,做男人不可以无耻到这个地步,做男人遇见坏人坏事要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所以对郗虑,他经常展开疾风暴雨式的批评教育,以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