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继续抗战(1939年3月~1939年10月) 首战长沙(第3/7页)

相比之下,金泽第9师团躲过了一劫。

回国后的第9师团,休整了将近一年,1940年夏被编入关东军,跟第2师团作为当家部队,一起警备苏联。一待就是四年。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六大主力中的第2、5、6、18师团陆续被投入太平洋战场,第13师团仍在华中作战,第9师团则照旧蜷缩在冰天雪地的东北。直到1944年,日本已穷途末路,他们才奉命去塞班岛布防,可还没到呢,该岛就被美国人打下来了,于是转赴冲绳,归军司令官牛岛满指挥。

冲绳血战前,东京担心美军率先在台湾登陆,于是在1944年底又把第9师团调到台湾。没成想,美军用蛙跳战术,绕过台湾,直打冲绳,使得第9师团在台湾平平安安地等到了战争结束。第9师团在南京战时的师团长吉住良辅,作为大屠杀的凶犯之一,跟中岛今朝吾一样在战争期间被编入预备役,战后意外躲过国民政府的追拿,在逍遥法外中活到1963年。

言归正传。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侵华格局(汪精卫出逃),东京对国民政府的策略调整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怎么才能进行所谓“政治诱降”呢?这就需要军事高压。从这个角度讲,主要战区的会战并没有减少。

中国派遣军刚一成立,总司令官西尾寿造和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把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招至南京,决意发动一次新的攻势。

武汉会战后,在正面战场,最醒目的城市自然是长沙。

板垣虽刚因诺门坎之战的失利被从陆军大臣的位子上踢下来,但并没影响这个“九一八”事变发动者在日本军中的名号。在很多人眼里,无论石原莞尔,还是东条英机,都是他板垣的小兄弟。按板垣的想法,此战目的不是占领长沙,而是打垮第9战区的野战主力。

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皱眉:“如不占领长沙,战略收获将极为有限。”

板垣解释:“如占领长沙,我们就要建立从岳阳到长沙的兵站补给线,但我手里没有富余的兵力来维护这条补给线。”

冈村在点头中质疑:“补给线确实是个问题,但不能因为有这样的问题就放弃长沙。面对问题,要积极寻找办法解决。”

不过,冈村也没说出如何寻找办法,故而最后仍按板垣的计划行事。

此时的长沙,经1938年深秋的大火,市面上仍断壁残垣,萧瑟依旧。一年前的11月13日凌晨,由于电报中差了个“墙”字,长沙的中国守军误以为日军前锋逼近城外三公里的新河。为施行既定的“焦土抗战”策略,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下令放火。但点着后才知道,日军前锋抵达的,是很远的新墙河。火,却扑不灭了。

大火后,社会鼎沸,媒体质询,要求严惩张治中。蒋介石不可能枪毙张,只是把张撤职查办。但不枪毙几个人又没法向国民交待,于是长沙警备司令等三人被处以死刑。

长沙大火对这座城市来说,只是苦难的开始。

八年抗战中,对大城市来说,除南京劫难、重庆轰炸外,没有比长沙的毁灭更惨烈的了。中日在长沙的四次会战,让这座城市无时无刻不散发出硝烟的味道。

1939年9月13日,冈村宁次率第11军战斗司令所离开武汉,悄悄进驻南面的咸宁。

为麻痹中国军队,冈村叫往前方运输弹药的汽车在回来时照样遮上帆布。但这并没有迷糊掉岳麓山下的薛岳。当发现鄂南、湘北和赣北的日军稍有调动迹象,他就知道离战斗已经不远了,鬼子早晚是要打长沙的。

南昌会战后,薛岳一直在做准备,画出三道防线,第一道是中日两军对峙的新墙河,第二道是汨罗江,第三道是长沙外围的捞刀河,并制订了把日军诱至湘江东岸和捞刀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进行反包围决战的方案:“后退一定距离(如至长沙附近)再决战,则决战的时间、决战的地点、决战时的兵力对比,皆可由我决定,故我主动而敌被动,我优势而敌劣势。能做到这两个的就好些,做不到就糟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