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烽火南浔路(1938年6月~1938年10月) 万家岭,血染红(第9/11页)

日军深深懂得扬长避短,所以他们很少主动打夜战,因为这时候重武器火力不好发挥。通常情况下,只要中国军队在夜里不出击,那么日军也绝少在天黑后折腾。张古山上的日军,大多集中在北坡主阵地。

摸到山脚下后,张灵甫停住,做了个手势,大家蹲下,等待正面强攻的信号。

不一会儿,张古山正面阵地传来激烈的枪声。按事先计划,在北坡正面,周志道率部佯攻。

如果没有正面的佯攻,后面的奇袭难免不被日军发现。

张灵甫一挥手,两名队员率先寻藤觅树开始攀缘。

张灵甫随后往上爬。在此之前,他告诉一百多名敢死队员,有谁在攀爬过程中滚下山,即使摔死也不可发出惨叫声。

后面的队员一个跟着一个,在漆黑的夜色中,悄无声息地往上爬。

如果把镜头拉远,就会看到此夜的张古山后坡,一个个死士的身影在无声中移动。

山壁间虽长有藤蔓,但别指望可以一直顺着爬上去。敢死队员不得不借藤蔓、灌木、岩石三位一体,互相转换。山壁上荆棘处处,灌木丛生,很多士兵的双手都被扎出了血;因藤枝折断或山石松动,有多名士兵摔下陡坡。但无论是谁,下摔的过程中,都紧咬着牙,没吱一声。

张古山上的月亮一下子变得如此残酷。

张灵甫和5名士兵率先登顶,运上来一挺轻机枪。随后又上来五六个人,四挺轻机枪排开。

北坡此时打得正激烈,日军忽视了后山的警备,当流动哨发现后山人影憧憧时已经晚了。张灵甫一声长啸:“打!”

张灵甫抱着机枪,居高临下,带队员向北坡阵地的日军猛烈开火。

此时张古山上有日军一个大队的残部,四五百人。在正面阵地放了300多人,另外一个中队在后面做预备队。当这个中队朝张灵甫反扑时,攀登上张古山的敢死队员也越来越多,更多的手榴弹已经飞了过去。

日军虽怕夜战,但打到这个地步,第106师团的士兵也已没辙,白刃战就此打开。

张灵甫早有准备,师里没有大刀,出发前,他叫每名士兵多配了一把刺刀,用以与日军贴身格斗。

此时正面周志道那边,当然已经由佯攻变为了强攻。

两面夹击下,打到凌晨5点,张灵甫终于率军占领张古山主阵地。

张古山对日军来说是一道生之闸门,天亮后的反扑是必然的。虽然日军又一度恢复了阵地,随之又被夺下。但此时日军已没那份从容了。因为这时候,中国军队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松浦全线崩溃在即了。

“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我们向日寇强盗反攻!他,强占我们的国土;他,残杀我们妇女儿童!我们知耻,我们负重,我们是国家的武力,我们是民族的先锋!我们在战斗中成长,我们在炮火里相从。我们死守过罗店,保卫过南京,驰援过徐东,大战过兰封!南浔线上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

这是《74军军歌》,作词者是田汉先生。

松浦淳六郎在漫山遍野的喊“杀”声中,终于打了个寒战。有一种刺骨的东西划入了他体内。

这个日本人胆怯了。

此时第106师团被分割在万家岭一带的雷鸣鼓刘、哔叽街、潘村、张古山、田步苏、箭炉苏等几个村子和山包及谷底间。

10月7日傍晚,在德安郊外的薛岳下达了总攻命令。

第4、第74、第66军等部队都组成了敢死队,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向日军扔出13000枚手榴弹。当然日军也没闲着,他们也在扔手榴弹。如果这段画面被拍摄下来的话,那么观众会看到:两军士兵在相距只有三四十米的距离内互扔手榴弹。手榴弹扔完了,两军士兵也互相冲到了一杆枪的距离,白刃战也就开始了。中国的一名士兵被刺中胸口,日军的那名士兵背后就会中两刺刀;日军的一名士兵被刺中胸口,中国的那名士兵就有可能会被日军的战刀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