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文学“解冻”的原因与苏共文学政策的教训(第5/7页)
[4] 符·阿格诺索夫主编《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25页。
[5]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外国文学出版社,1992,第554页。
[6] 列宁:《党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第13页。虽然这一版把原来的“党的文学”改成现在的译法更精确了,但是,列宁所说的“党的出版物”显然也包括党的文学著作。在斯大林时代一直把本文在文中所引的话作为党对文学进行政治监控的依据。
[7]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第104页。
[8]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第299页。
[9]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列宁全集》第39卷,第330页。
[10] 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第203页。
[11] 转引自马·斯洛宁《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第49页。
[12] 十月革命以后,托洛茨基曾是党内仅次于列宁的领导人。在1922~1923年,他写了一系列探讨党的文艺政策的文章,提出了“同路人”的概念。《文学与革命》就是这些论文的结集。这本书中还收了1924年他在党的领导层讨论文艺政策时的讲话,上面的引语就出自那篇讲话稿。托洛茨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跨入革命时代的旧作家对恢复文学培养新作家的作用,但他只是把他们看作“同路人”,并非发展苏维埃文学的主体,而且还明确地说,以后还会在两大派文学家中发生一次内战,那时才会有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文学。
[13] 美国学者马可·斯洛宁是一位长期从事苏联文学研究的专家。他的《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于80年代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位作者坚持20年代文学复兴的观点,对苏联各个时期的文学家及其作品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独到的评论。以上引语出自该书第52页。
[14] 转引自符·阿格诺索夫主编《20世纪俄罗斯文学》,第144页。
[15] 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2页。
[16]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定》,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3页。作协主席团的决定附录在政治局决定的后面。
[17] 引自《苏联文学艺术问题》,人民出版社,1959,第21页。
[18]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12、14页。
[19]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18页。
[20] 《安加罗夫、基尔波京关于作协理事会党组会议情况致联共(布)中央的报告》,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17~23页。
[21] 这里的数字是根据一本文学史上的估计,据索尔仁尼琴在1967年的一封信里说,在苏联时期共有600多名作家遭镇压。
[22]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43页。
[23] 关于《暴风雪》一剧的报告与处理决定,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60~66页。
[24]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103、104页。
[25] 亚历山德罗夫关于处理中篇小说《战火中的乌克兰》致谢尔巴科夫的报告、谢尔巴科夫关于多夫仁科问题给谢尔比纳的指示、乌共(布)中央政治局关于撤销多夫仁科职务的决定,均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在苏联档案中还保存着一份《关于电影故事“战火中的乌克兰”批判发言》,有的研究者说是斯大林的讲话,虽然至今得不到有关材料的证实,但讲话稿的内容表明对多夫仁科问题看重的程度。
[26]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116页。
[27]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119~215页。
[28] 该报告见《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3卷,第128~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