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一 战前苏联物理学家的努力(第2/4页)

上述发现和发明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在科学家们多年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核研究体系。

在贝克勒发现放射性后,俄国马上开始了放射性研究。И.И.博尔格曼(1900年)和А.П.阿法纳西尼耶夫对放射性射线特性,尤其是其医疗特性进行了研究。В.К.列别金斯基(1902年)和И.А.列昂季耶夫(1903年)对放射性对火花放电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是最早对伽马射线的特性做出界定的科学家之一。Н.А.奥尔洛夫对镭对金属、石蜡、易熔有机物的作用进行了研究。Л.С.科洛夫拉特—切尔温斯基进行的放射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从1906年起,他曾在居里实验室工作5年,研究β射线并写出了《放射性物质常数表》。在居里的专著和卢瑟福的《放射性物质及其射线》一书中都曾对科洛夫拉特—切尔温斯基的研究成果有所论述。

在众多科学家中,В.И.韦尔纳茨基院士是最早意识到发现放射性衰变意义的人之一,他曾在1908年将俄国的放射性和放射性矿物研究纳入国家优先资助的科学院研究课题。1910年12月29日,韦尔纳茨基在俄罗斯科学院年会上的发言《镭研究领域当前的任务》中指出:“出于对亲爱的祖国的责任感,我决定在此庄严的年会上做以下发言,以提请大家对我们面临的具有全人类和国家意义的重要事业给予关注,这项事业便是对俄罗斯帝国的放射性矿物的特性及其储量的研究。这项事业刻不容缓。”俄国科学院采纳了韦尔纳茨基的建议,积极寻求资金用于放射性矿物的研究。然而,直到1911年,国家拨给的资金和商人的私人赞助才到位,俄国科学院才得以在后贝加尔、高加索、乌拉尔和费尔干纳成立了考察队。1914年,俄国科学院镭考察队成立。该考察队于1914~1916年在俄国多个地区进行了考察,虽然并未发现新的矿藏,但却促成了韦尔纳茨基领导的地球化学、矿物学及放射学派的形成。[1]

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

1918年9月24日,列宁格勒X射线学和放射学国家研究所成立。该所的物理技术部由А.Ф.约费领导,光学部由Д.С.罗日杰斯特文斯基领导,镭学部由科洛夫拉特—切尔温斯基领导,生物医学部由Л.М.涅梅诺夫领导。约费被选为该所第一任所长。该所的物理技术部后来发展成为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1902年,约费在圣彼得堡工业学院毕业后前往慕尼黑伦琴实验室工作,并跟随诺贝尔奖得主威廉·罗恩特教授从事科学研究。1905年,约费因对介电晶体导电性的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1915年,又因对阴极射线磁场的研究获俄国科学院颁发的奖励。1918年被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两年后成为科学院院士。1919年,约费在母校成立新系——物理技术系,讲授物理和技术,成为培养列宁格勒物理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的重要基地。[2]

1922年1月1日,X射线学和放射学国家研究所改组为三个独立的科研机构:X射线学和放射学研究所,由涅梅诺夫任所长;物理技术研究所,由约费任所长;镭研究所,由韦尔纳茨基任所长。以约费的物理技术研究所为基础,苏联建成了由14个研究所和3所工业技术高等院校组成的科研体系,共有研究人员1000多名,其中有近百人为著名学者。[3]

1920年代,物理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及核物理的研究,许多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电力和冶金工业。在量子力学引发物理学革命的年代,物理技术研究所是当时欧洲主要的物理研究中心之一。物理技术研究所代表了苏联物理学流派,培养了大批苏联核物理研究人才,如А.П.亚历山德罗夫、А.И.阿利汉诺夫、Л.А.阿尔齐莫维奇、А.И.阿利哈尼杨、А.Ф.瓦尔特、Б.М.武尔、И.К.基科因、П.П.科别科、Ю.Б.科布扎列夫、В.Н.康德拉季耶夫、Б.П.康斯坦丁诺夫、Г.В.库德留莫夫、И.В.库尔恰托夫、П.И.卢基尔斯基、Д.А.罗然斯基、谢苗诺夫、Д.В.斯科别利岑、А.В.斯捷潘诺夫、弗廖罗夫、弗伦克尔、哈里顿、А.А.切尔内绍夫、А.И.沙利尼科夫等。之后,他们都成为参与苏联核计划的科研骨干力量。

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