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第6/11页)

[60]依他的看法,重工业只能立足于计划之上。

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党机关对工业工作的干预,以保证“阶级的纯洁性”为社会主义利益服务。

托拉斯化只是表面上接受了“资本主义最新发展阶段的组织形式”,实际上它们看起来仍然是工业中的异体。建立的托拉斯在许多方面是表面上的,通过把军事共产主义时期的总管理局分解成若干部分而成。多数托拉斯在技术上是亏损的,往往把相应的生产工作交给各企业,而自身变成商业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严重依附于私人中介。产品的成本非常高:战前1普特生铁成本为60戈比,现在是4卢布,战前1普特铁4卢布,而现在为6卢布。商业采购活动水平极低。托拉斯采购大量其生产用不上、但系“缺门”的东西,而不采购确实需要的产品和物资。例如,莫斯科印刷厂购买了砖头、木板、水泥、玻璃(5亿),而拒绝购买其生产所需要的东西如颜料、干性油、呢绒,相反地,把这些东西出卖给其他企业。私人中介是国营企业之间商业关系中的主要人物。通过他们的手完成大量交易,收取高额佣金。

1927年关于托拉斯的法令取消了作为托拉斯经济核算活动主要目标的赢利的概念,这就使托拉斯回到国营企业的地位,生产效益、盈利、成本等概念在这里已经不起什么重大作用,而从属于政治任务和该行业或企业对整个计划经济的作用。

国营工业中的新经济政策使工业特别是大工业得以复苏。1921年工业生产达战前的33%,1922年达40%,1923年达50%。[61]新经济政策和运用市场关系导致国内生产力在某种程度上的发展。轻工业接近农业原料,符合群众消费的需要(首先是农民),因此在新经济政策下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而重工业仅仅处于恢复的初始阶段,是亏损运行的。

国家保留对国营工业特别是大工业发展的控制而不松手,因为这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命脉之一,是再生产无产阶级的基地,党的阶级支柱。因此向新经济政策过渡并不意味着在经济的这一领域真正建立了市场关系:国家给托拉斯和某些工厂拨款,给它们提供集中供应、国家订货和采购,对它们的态度犹如对待国家的经济政治机构,这从一开始就使工业在商业原则上、在经济核算、自负盈亏原则上发展的可能性化为乌有。新经济政策初期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尝试在党的领导层和普通党政干部中普遍存在疑虑,对通过新经济政策振兴经济、恢复重工业和维护社会主义成果的可能性产生怀疑。但是新经济政策又要求运用市场商业原则,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于是国家控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就发生难以解决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俄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争论和大会通过的《关于工业的决议》中都有所反映。这次大会的特点是所谓“经济工作者”同“党的纯粹著作家、政论家”的尖锐冲突。后者所关心的是社会主义原则的纯洁性,而不是合理组织工业生产。

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十二大的政治报告中说:“我们的观点是:托拉斯是完全处于国家的控制之下的国家机构。”[62]“党专政”的概念完全可以用于此类经济机关的工作,应当全力加强党在托拉斯选拔和形成党的核心、共产主义核心中的作用。他在报告中提到,古比雪夫委员会考察了28个托拉斯,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党对经济事务干预得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一再强调党专政,党和国家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我们老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坚持党干预经济工作,经济工作占了全部工作的9/10。”[63]

商业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