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公孙胜的法术(第2/5页)

与五斗米教几乎是同时期诞生的还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可惜张角创立太平教的根本目的不是修道成仙,而是为了推翻东汉刘氏政权,他后来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起义,将东汉王朝送上了不归路。

太平道人的造反对于刚处于发展阶段的道教是件坏事,这让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对于推广普及道教心有余悸,他们大多更推崇同样是在东汉中后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对比道教,佛教的教义更为系统化理论化,而其劝诫众生向善清心寡欲的基本教义更符合当权者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而反观道教,道义混乱,且道士通常要么心系上层,迷恋于炼丹以满足上层长生的梦想或是房中的淫乐,而面对基层时则显得政治性和组织性都比较强,极易成为政治上的“麻烦”,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发展得风风火火,道教则显得清冷。

不少道教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道教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东晋葛洪就著作了大量道教理论书籍,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炼丹家的理论,并将道教的神仙系统化理论化,成为当时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推动了道教的发展;而许多道教人士也有感于传统天师道理论的不足,勇于创新,纷纷建立新的道教派别。东晋年间杨羲、许谧、许逊、魏华存等人就创立了上清派,强调“存心养性以事天,聚精会神而合道”,在兼习金丹、符咒的同时强调心性的修习,同时坚决反对传统天师道的房中术;北魏道长寇谦之也对传统天师教进行了改革,寇道长改革的重点是取消传统天师道政治性组织性过于严密的特点(这点最让封建统治者所忌惮而对道教加以限制),为道教重新建立一套迎合维护统治阶级的教规教仪。

寇谦之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人们称他创立的道教为新天师教。改革后的道教获得了北魏统治者的认同,魏太武帝宣布崇奉天师,成为一名道教信徒,并改用太平真君年号。

各种改革为后来道教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而道教的春天,则来自于李唐帝国的到来。在魏晋门阀观念的影响之下,带有五胡血统的开国皇帝李渊得为自己找个出身高贵的祖宗,于是他宣称李唐皇室是老子李耳的后代,同时宣布三教之中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他的子孙后代们都沿袭了崇道的传统,唐玄宗李隆基在公元736年更是下旨把道士视为皇室宗亲,道士犯法可以不依俗制处罚,并且设置崇玄馆,规定道举制度,以道教经典子真经开科取士,设置了玄学博士的职称。而到了唐武宗的时候,更是在全国范围内禁佛,推崇道教。

到了北宋赵宋王朝,道教依然深受追捧,北宋帝国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就是一位道教超级粉丝。被契丹人欺负得脸面无光的赵恒只有在道教神仙们那里找找寄托,于是他伪造天书,大兴祥瑞,封禅泰山,号为“大功业”;又任用丁渭为相,在全国各地广建宫观,一时间道教风生水起,好不风光。

但直到宋徽宗赵佶上台后,道教才真正迎来了巅峰时期。

有了蔡京当管家把国库的银子装满后,赵佶其中一笔消费就是广修天下道观,一时天下名观群立,上清宫、洞霄宫,崇福宫、明道宫,一个个名观在赵佶的手头得以重建或扩建。

而他的帝国的执宰们,通常都还挂有一项虚职——提举某某宫,一般在得罪皇帝的时候,就去道观当管家,蔡京、吕惠卿、张商英、韩忠彦都担任过这项职务。

道教的得势必然是另一大宗教佛教的受压制。当时道教极其兴盛,有的小寺为了哄骗香火,就在寺庙里供点道系神仙(其实到了唐宋时期,儒道二教合流的趋势很明显,大家都在吸收对方一些有益的教义为其所用,把一些民间非常崇拜的历史人物也纳入自己的神系),做些道家的道场。赵佶对佛教这种卖羊头挂狗肉的行为很不满,在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的时候就公开行文宣布“释教修设水陆及祈禳道场,辄将道教神位相参者,僧尼以违制论;主者知而不举,与同罪”,明确了道教神仙和各类道教活动的庄严性和专属性,随后又明文规定“道士序位在僧上,女冠在尼上”,明确了道教对佛教的压倒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