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民诗:写农民的诗还是农民写的诗?
糊涂账我们看两眼就行了,扯是不必扯的。那么,以前的农业生活大致是什么样子,真像孟子说的有什么管理农业生产的专门官吏吗?国王真的会亲自来田里视察吗?如果是个大公社式的生产方式,会不会很热闹呢?——对这些问题,有没有一些哪怕感性一些的资料呢?
——那咱们看看《诗经》好了。
无论是谁,如果从《诗经》里找商周时代的农业生活的线索,主要也就那么有数的几首农民诗。像前文孟子引的“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是出自《小雅·大田》,还有一首很有分量的是《小雅·甫田》。我就只稍讲一下这两首算了,都讲就太费篇幅了。其实前面好几次说过的那首《豳风·七月》(就是“七月流火”那个)也很重要,可惜太长了,这里就不讲了。
先看《甫田》: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
我取其陈,食我农人。
自古有年,今适南亩。
或耘或耔,黍稷薿薿。
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
以社以方。我田既臧,
农夫之庆。琴瑟击鼓,
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以介我稷黍,以榖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
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攘其左右,尝其旨否。
禾易长亩,终善且有。
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
曾孙之庾,如坻如京。
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我不解释那么细,先说两点有意思的地方。一个是第二句“岁取十千”,什么叫“十千”呢?就是十千石(“石”字这里读“担”)粮食。可奇怪吧,为什么不说万石,却偏要说“十千石”?
其实“十千”一直到晚清都是个常用的计量单位,尤其在钱上,经常说“十千”而不说“万”。比如《旧唐书》说一品官“月俸三十千”,还有“职田禄米”多少多少,这倒可以参照《孟子》方才讲的“圭田”来看;《新五代史》说有人看中了一套铠甲,这铠甲价值“数十千”;《旧五代史》说交礼钱的事,某个级别是“四十千”,后来落价了,落到“二十千”,还有“三十千”落到“十五千”的;《宋史》说某某“调兵十千人”;《新元书》和《明史》记载同一件缉拿叛匪的事,都说悬赏“十千”;《清史稿》里记账,有一处是“钱九十二万七千三百五十千”,到底这是多少钱,一时还真看不出来,但这是千和万都用的。千和万都用的情况最有意思的是《魏书》里记录户口,所谓“户口”,其实户是户、口是口,比如《魏书》说“口一万二千二百七十八”,“户十千四百二十四”,记“口”的时候常用“万”,记“户”的时候常用“十千”,也弄不清为什么。
这样看下来,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都有“十千”这个单位,可惜现在不用了,不然的话,学英语可就容易多了。英语要说fifteen thousand,咱们直接就能反映出是“十五千”,不必在脑子里费劲地换算一遍,得出一个“一万五千”了。
那为什么这种传统的计量单位后来就不见使用了呢?有人说是通货膨胀闹的。姑妄听之,备此一说,反正我们知道历史上一直都有“十千”这么个说法也就是了。
还要讲一下《甫田》第三节的开头,“曾孙”是谁?他就是当时的国王,大概是王国创始人的第几代曾孙,所以就这么来称呼了。后世可不敢再用这种称呼,谁要管领导叫曾孙,有他十千个好瞧!
好了,两个有趣之处都介绍完了,这诗到底在讲什么呢?我要是就这么摆在这里,估计没几个人看得明白。好,下面我来翻译成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