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民伤财有助于社会稳定(第6/6页)
宋朝皇帝更早就认识到了这点。我们知道,北宋地盘不大,可常备军规模空前,为什么?不是单单为了加强国防,而是在用军队来安置失业人口,所以北宋一到灾荒年景军队就会大量征兵,就是怕这些人流落在社会上会成为不安定因素,会闹事。
闹事大体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孟子说的“无恒产”,二是有精力。所以,针对这两点,第一,给你个安置,吃不饱也饿不死;第二,让你不断运动,在驿站跑腿也好,在军队操练也好,每天把精力消耗光了,你也就老实了。这样做看上去既折腾人又缺乏经济效益,也就是说,既劳民又伤财,可是,对社会的稳定却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比如,我想踏踏实实地看看书,可小外甥实在闹得不行,我就:第一,吃饭最多给他吃到七成饱;第二,给他一个铅球,让他搬到楼下再搬上来,搬完十个来回才有饭吃。
当然,我对小外甥只能这么想想,实际上他再怎么闹我也得陪着,但治国之道哪还有什么人情,一看失业率百分之十,影响到社会稳定,怎么办?
好办,把这百分之十一拨拉,开荒去。
再回过头来看看狄更斯笔下使用童工的资本家,可不就是“饭不让吃饱,活儿派得不少”?只不过资本家安排的活儿还是确有经济效益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