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第2/3页)

当时,欧洲大陆还处于严重的四分五裂状态,在整个中世纪,欧洲各国都充斥着内部斗争与冲突:国王和教皇之间、各大国的君主之间、城邦国家和小国国王之间、各贵族之间、敌对的城市之间,以及农民与地主之间。天主教的统一性遭到了来自英格兰的罗拉德教派(Lollards)、波西米亚的胡斯教派(Hussites)、法兰西南部的阿尔比教派(Albigensians)以及其他各种教派的挑战,在教会内部也有很多人抗议整个中世纪日益严重的教权滥用现象。与中世纪早期相比,15世纪中叶的欧洲可能还算处于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但仍是一个暴力频发与分裂的时代。意大利的城邦,特别是威尼斯和米兰,总是想要置对方于死地;与此同时,阿拉贡的阿方索(Aragon of Alfonso)国王正企图控制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基督徒和摩尔人在西班牙相互对抗,而穆斯林仍然控制着格拉纳达(Granada);匈牙利正在酝酿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十字军东征。此外,勃艮第公国的腓力三世也在摩拳擦掌,正犹豫着是该继续十字军东征还是在家门口打一仗;而奥斯曼土耳其人正加紧攻打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拜占庭帝国,后者信仰东正教;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此时也正愈演愈烈,震撼着整个欧洲大陆。

在这一切纷争的中心,就是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从西部的布拉班特(Brabant)和荷兰,一直延伸到东部的西里西亚(Silesia),从北部的荷尔斯泰因(Holstein)一直延伸到南部的锡耶纳(Siena)以及东南部的的里雅斯特(Trieste),包含了现在的德国、奥地利、瑞士、捷克和荷兰的全部,以及比利时、法国东部、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从七大选帝侯中选举产生的,包括三大教会诸侯(美因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四大世俗诸侯(波希米亚国王、莱茵兰–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和勃兰登堡藩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统治方式是与德意志帝国议会中的各种世俗和教会领袖(包含选帝侯、国王、伯爵、骑士以及城邦的代表)进行协商。德意志人可不是驯服的绵羊,国王会与皇帝做斗争,农民会与地主做斗争,人民通过地方法庭或者帝国法庭不断地与权威做斗争。神圣罗马帝国成了欧洲政治的支点,生活在神圣罗马帝国之内的人民,远多于欧洲其他任何国家。其中,低地国家、莱茵兰、德意志南部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城市都是欧洲最为富饶、充满生机、技术先进的地区。神圣罗马帝国(至少是其中最有实力的几个王国)在英法之间起到了平衡的作用。自从1435年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宣布脱离与英国的同盟关系之后,英国的征战大业就一蹶不振。勃艮第公爵是法国王室的成员,领土横跨德法边境。尤为重要的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帝国,而查理大帝就是历史上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因此这个皇位不仅对德意志的诸侯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对邻国的国王也是一样,特别是对法兰西的诸侯。对于西欧各国的国王来说,谁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谁就可以宣称自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并且具有普世的权威。

尽管神圣罗马帝国具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以及值得骄傲的遗产,然而到了15世纪中叶,帝国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1438年,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为了成功当选皇帝,做出了一些“选举承诺”,这种妥协让步使得帝国的权力受到削弱。地方上的封建主彼此有矛盾,土匪越来越猖獗,商业发展受制于大量敲诈勒索罪行。此外,帝国的教会也陷入重重危机,又因教权的滥用而变得更加混乱。尤其是,帝国还要努力保证集体防卫。与英国议会不同,德意志帝国议会未能就帝国的税收问题形成一个常规的机制,因此难以支撑帝国与胡斯教派、土耳其人以及越来越危险的法国人所进行的战争。与此同时,帝国还面临着一场痛苦的身份危机:它渴望能够代表整个基督教国家,它包含很多不同民族的人,如说法语、荷兰语、意大利语和捷克语等各种不同语言的人,但其大多数臣民却认为自己是德意志人,或至少是会说双语的德意志人。虽然之前他们很少提及“德意志”,但是1450年前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神圣罗马帝国前面加上“德意志”这个前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