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苏联的存与亡都是我们的营养(第18/18页)

不过苏联还有一个方向可以选——打通阿富汗,饮马印度洋,和南方亚热带的人口密集区建立陆路联系。当时的印度已经有六七亿人口,而且人口膨胀速度远高于中国。从印度的历史来看,印度一方面可以在外来援助下建成一定的工业,一方面又从没表现出能实现全面工业化的气魄,是一个可以放心的盟友。所以20世纪70年代之后,苏联把主要战略方向放在阿富汗一线,先是扶持了亲苏政权,1979年又直接出兵占领。

当时的苏联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是个斯大林格勒战场下来的老兵,战略意识非常清晰。他明确地建议,必须在占领阿富汗后立刻乘胜进攻,灭掉巴基斯坦,打通苏联到新德里的战略通道。否则光占一个阿富汗,是累赘不是财富。

不过勃列日涅夫顾及眼前的西方技术转移,让苏军停在阿富汗缓一缓,先占领一段时间。这一缓,巴基斯坦成了西方反苏的桥头堡,源源不断的武器和人力通过巴基斯坦运进了阿富汗。本·拉登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出名的。苏联很快发现,全部占领的阿富汗不是一个稳固的出发阵地,而是四处起火的游击战天堂,入侵巴基斯坦的事情也就只能搁置。

阿富汗战争一打就是10年,苏联还没和印度搭上线,就已经耗尽了国民等待工业升级的忍耐力,最终成了苏联解体的诱因。一直到解体,苏联也没打通到印度的通道,没能在自己的体系内掌握足以压倒欧美的人口,更别说把这些遥不可及的人口工业化。

反观美国,虽然别别扭扭,但输出工业技术,输出工业投资却一直没停过,同时也一直在吸收全世界技术劳动力,也引进低端非法外劳,到苏联解体前后,美国体系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苏联。世界上大部分工业化国家都在空心美元的大旗下纳入了美国阵营。冷战的胜负不言而喻。

苏联69年历史,贯穿了中国近代到现代的历史。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上的渊源,完全可以说苏联是对中国工业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从苏联得到了完整的工业转移,也得到了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意识。

这个垮台的苏联,留给后人的经验教训有三条:

一是工业体系必须完整,同时要注意,体系再完整的工业国,如果没有自力更生搞工业升级的能力,也就丧失了在工业时代的战略主动权,没法长久地保证大国的地位;

第二是再强大的国家,再完美的发展战略,也必须保有调整战略方向的能力和意愿,否则遇到国际局势变动,光荣的历史会立刻从资产变成沉重的包袱,甚至会压垮整个国家;

第三是在战略对抗中,要掌握比对手更多的工业化人口,要向盟友输出工业化社会,要用输出工业化社会的方式制造盟友,否则早晚有一天会遇到工业升级的人口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