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第3/5页)

这年七月,皇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没有经过李隆基的同意,公然称帝,奉李隆基为太上皇帝。李隆基顾命要紧,把这副烂摊子甩给儿子也好。

唐至德元年(公元 756年)六月,安禄山的“燕军”耀武扬威的进入长安,这场中华民族历史转折点的安史之乱达到了高潮,但随之也陷入低潮,安史起事注定只是一场战乱,一个历史转折点,而不是改朝换代。除了唐朝气数未尽这一宿命论观点之外,更重要的是安禄山,以及之后的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老而昏愦的李皇帝,而是以郭子仪为代表的一大批忠于大唐的名将。

安禄山以及手下那帮马仔没有一个是郭子仪、李光弼,甚至是张巡、许远的对手。加上唐朝各地的兵力恢复元气,以及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最终将这场唐朝历史上的超级大祸扑灭,唐朝继续苟颜残喘下去。这场叛乱的第一主角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掉,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掉,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杀掉,史朝义被部下李怀仙杀掉,执头献与唐廷,一场大乱,就此收场。

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下去,唐朝也再一次“中兴”,但这场空前规模的叛乱给唐朝的打击是致命性的。安史乱后,唐朝一阙不振,各地掌握军政财权的军阀们乘势而起,开始武装割据,不服中央政府管辖,经常和中央对抗。唐朝打掉了安禄山,可又冒出来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安禄山”,这就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 “藩镇割据”。终唐之世,藩镇之祸也没有解决掉,虽然唐宪宗时平定淮西,藩镇着实老实了一阵子,但这不过是狂潮汹涌前可怕的平静而已。

唐玄宗虽然最终回到了长安,但受尽了儿子李亨和太监李辅国的气,加上怀念杨玉环,痛上加痛,唐肃宗宝应二年(公元 762年)四月,一代风流天子李隆基病逝于长安神龙殿,寿七十八岁。虽然他有幸没有做梁武帝第二,但唐高祖李渊和号称史上第一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创下的万世基业实际上毁在了李隆基手上却是不争的史实,这个罪名,李隆基要永远的背负下去。

唐宝应二年(公元 762年)四月,唐玄宗李隆基病死,在李隆基阴影下当了六年儿皇帝的李亨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李亨背着中兴大唐的美名,但他却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兴皇帝,刘秀中兴汉朝是货真价实的。实际上,与其说是李亨“中兴”了唐朝,不如说是一代名将郭子仪“中兴”了唐朝。而且,唐朝的这次“中兴”不过是延缓了唐王朝的覆灭,和刘秀重建大汉并开创光武、明、章盛世是远远不能相比的。

李亨做了七年皇帝,一事无成,还内外受制,受宠妻张氏的挑唆,杀掉了最有才干的儿子建宁王李惔,自毁长城,实在愚不可及。太上皇刚死,大太监李辅国就在长安发动政变,收捕皇后张氏并越王李系等人。李亨闻变惊死,此时距李隆基死日只隔了十三天。

唐肃宗李亨的长子李豫不出意外的继承了帝位,称做唐代宗,但李豫的治国才能明显不如他冤死的弟弟李惔。李豫当国十七年,无一年不战乱,局势乱七八糟,丝毫不见好转。

李隆基、李亨时代,唐朝还只是内乱,出了一窝家贼。可到了代宗时,唐朝面对的就不仅是内乱,还有外祸。吐蕃趁着安史之乱,实力逐渐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唐朝发起挑战,不仅攻陷了唐朝的河西重镇,而且还将唐朝以前开拓的西域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都笑纳。一跃成为西部强国,唐朝的西部边境居然从巴尔喀什湖一线急速退到了天水,距离首都长安不过区区数百里,唐朝的衰势可见一斑。

唐大历十四年(公元 779年)五月,李豫病死,皇太子李括即位,李括在历史的名气稍大一些,就是唐德宗,在学术界尤其受到重视。因为在唐德宗时期,唐朝由杨炎实行了两税法,这次税费改革对历史的影响相当大,将此前实施乱七八糟的税种总并为户税和地税,砍掉一大批将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的税种。两税法先算出国家财政总支出数,然后再确定国家财政收入的总数,中央政府将财政大权死死抓住,消灭了中央控制地区再出藩镇作乱的可能,这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只是杨炎有个永远也洗不清的历史污点,他党附于权臣元载,和德宗时另一个理财高手,整顿漕运、改革盐务的刘晏有仇,寻机害死刘晏,留下千载骂名,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