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烤面包说起(第2/4页)
此也不是“吃不到葡萄则谓葡萄酸”。在“作战”的大范围之下最重要的无非各种兵器性能及因之而成立的混合部队之战术。我们在第一学期对前者已获得其大概,而后者总离不开公用之基本原理原则。比如说,这时候步兵师以三个步兵团为基干组成,已为全世界各种军队共同之趋势,亦即所谓“三角师”(triangular division)是也。其展开作战时,通常梯次配置。纵使以两个团平行展开也必一翼为主力一翼为辅助,而第三个团或其一部则为策应。这样的配备既与中国传统之“正”、“奇”、“合”的原则相符,也和戚继光兵书所谓“起”、“当”、“止”的节奏一致。我在雷温乌兹看到教官在图上如此区分时又不禁想起戏剧家田汉告诉我的一段故事。
张发奎将军在1920年间所部称“铁军”,战无不胜。他却告诉田汉:“我作起战来,只有一种部署:总之就是叶挺任先锋、贺龙打包抄、黄琪翔为预备队。你也用不着问我何以成为铁军不铁军,总而言之,除此之外我就再没有另一种办法。”按其实铁军领导人至此将三角师的基本秘诀一语道破。至于何以旁人不能如是成功而独有他称雄于一时,另有关键在,此是后话,现在仍回头再叙美国参大的教学。其三部曲的数术既如此,其他的原则如集中兵力(concentration)、出敌不意(surprise)也如此。只是沿用战术上至当的行动,很少能独创新格。
情报系既不接收外国学员,则美军参谋作业之精彩之处而且值得外国学员专注之处,尚在后勤和人事。原来他们历来之筹备,绝对注重统计数字。提及补给时不仅要涉及物品之重量,也要考究其容积,再要视察弹药汽油与食品成适当比例屯集装运。如果在敌境作战时,其港口的吞吐量和海滩上屯量全要详细核算,使用公路桥梁时则要计算各兵种的本身之速率,才能区分其通过的先后次序。又如部队攻坚时,第一天部队一千人中死伤多少,第二天又续有多少,内中又有多少人只需在战场上裹伤,内中如何的人数则须至后方住院,住院多久,甚至战场上脱队的逃兵数(stragglers)也早已根据第二次大战之经历,编成手册,为野战军的参谋和参谋本部的人员之日用参考。
我们一般的观感总以为美军后勤完善在二次大战时奏效非浅,可是,他们的内行人,并不如是的着想。有如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社堡(Cherbourg)不能及时占领整备利用使战局迟滞。而尤以巴黎解放之后,未能立即将比利时之安特卫普(Amtwerp)港口开放使用,最为贻误战机。事后检讨已有人指出若非如此巴顿将军甚可能于秋季直趋柏林,战事可以缩短半年,战后美苏关系也会不同。后来在五角大厦主持补给的一位高级人员来参校演讲也就公然承认此说非虚。他说:“要是我们做事稍微伶俐一点,a little smarter,这样的机缘可能被我们掌握。”
大概也因为如此,九州设想里对这港口的利用极为注意。我们有几次的参谋作业和小考,都以鹿儿港为题材,学员计算着D+7和D+30的吞吐吨位,亦即是登陆后一星期和一个月码头上每天能卸载军火与军需的数量。
雷温乌兹之所谓“人事”,固然也包括着升降调派,我们课程之内也提及心理学,士兵入伍也有智能测验。此外凡是勋奖、娱乐、给假、伤病、军邮各节有关士气之项目,无不经过讨论。参校教员之内即有两位军中牧师讲解军中做礼拜祈祷送葬各事宜。内中有一位系天主教神父,即系主任亦不以职衔称之为“朗里少校”,而总是“Father”不离。
在这些方面可见得尽其可能,美军仍在遵守社会习惯与人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