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开启“二”的哲学(第6/9页)
人们由于出身、籍贯、学历、爱好等的不同,往往形成一些小的团团伙伙。阎锡山的干部队伍亦如此。他针对这个特点,就用“二的方式”分析事物,用“二的做法”树立对立面,通过对立面的相互监视、掣肘、攻讦、争功、邀宠,来达到他了解情况和控制干部的目的。在组织机构上如此,在干部配备上亦如此。
阎锡山于中原大战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其中一条就是要建立政治组织。1932年,他东山再起出任太原绥靖主任后,为了笼络青年,便授意李冠洋组织“中国青年救国团”(简称李派),不久又授意邱仰浚组织“建设救国社”(简称邱派)。这两派都以青年学生为发展对象,都发放津贴收买学生,你争我夺。两派学生各有其主,不管对方的主张与做法是否正确,只要不是自己一派提出的就予反击,所以经常发生摩擦,但总的目标又都是拥护阎锡山的。后来阎锡山将它们合并,成立了自强救国同志会。1936年,自强救国同志会内部的进步人士发起成立了牺牲救国同盟会,在薄一波的主持下成为特殊形式的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它于抗战爆发前后在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军参战、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山西抗战的中流砥柱。1938年1月1日,蒋介石在武汉召集高级军政官员讨论和战问题,阎锡山是主和派。回到临汾后,他即宣传妥协,遭到牺盟会领导人薄一波等的反对,这使他认识到只能依靠牺盟会抗战,不能依靠它来妥协。于是,阎锡山在日军已发动春季攻势的情况下,于2月16日成立了民族革命同志会,自任会长。两个组织,一个代表新派,一个代表旧派,他希望前者帮他抗战,维持山西的抗战局面;当和平到来之时,由后者维持妥协。但由于立场和政治见解的不同,终于爆发了“十二月事变”,使牺盟会离他而去。
同样,阎锡山也让他的官员搞文武对立。1939年,他授意王靖国在军队里建立了铁军组织,掌握全部军权。阎此时提出“领导一元化”、“军政一元化”、“组织一元化”等口号,王乘机提出由军长兼专员、师长兼县长,甚至想由军人兼任同志会的地方特派员。当时的第二战区几乎成了军人的天下。这当然引起文人们的不满,梁化之、李冠洋等人便私下成立了文人组织(又称最后同志),仿照铁军纪律,规定“凡背叛、脱离、诋毁领袖者,愿受组织之处死”。文人组织是在阎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立的,铁军组织便有人向阎检举。恰在此时,王靖国在西安被蒋介石召见回来后,未向阎汇报即宣传蒋对他的倚重,并印发蒋与他的谈话。阎闻之大发雷霆,骂道:“有人要当曹操,我可不想当汉献帝!”吓得王靖国自打嘴巴,下跪求饶,坚决表示忠贞不贰。由此,阎锡山也发现不能单独依靠王靖国,文人组织这个“私生子”便得到承认。从此形成了文武对峙,王、梁争功邀宠,都要与阎同生死共患难,都愿受最严厉之纪律制裁,都要尽力完成自己的任务,又都互相监视,不时向阎反映对方的问题。阎锡山稳坐钓鱼船,不但对他们的动向了如指掌,而且可以运用自如。
1941年,阎锡山开始利用帮会笼络社会上各色人物。他先成立了民众进步委员会(青帮),自封为大字辈老前人,不久又成立了民众进步总社(洪帮),自封为山主。一时设坛收徒,蔚然成风,就连许多军政人员都成为其门徒。这也说明阎在利用两个对立的帮会为其服务。
阎锡山的特务组织也是两套人马。1938年,阎成立了由杨贞吉领导的敌工团,最初有对敌伪工作的任务,后来发展成为专门侦察、搜捕、关押以致杀害共产党员及其同情者的同志会政卫组。1942年,阎锡山又成立了几个战地工作委员会,梁化之任隰汾区战地工作委员会主任,下属战工团的侦察组,开始执行与政卫组同样的任务。1943年,战工会撤销,梁在侦察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同志会流动工作队;抗战胜利后,又改称为第二战区特种警宪指挥处;第二战区结束后,则改称太原绥靖公署特种警宪指挥处。同志会政卫组则改称太原绥靖公署建军委员会政卫处。从此,两个特务组织———特警处、政卫处,为了“肃清伪装”,展开了杀人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