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最后的挽歌(第8/19页)
刘邦狂追项羽,一直追到阳夏以南,突然间停了下来。
不对头,追得有点急了。韩信和彭越两支最能打的军队,好像根本没有跑步跟上,只有刘邦自己这伙人,圆瞪着怪眼穷追不舍。
而楚军就是在这时候突然止步。项羽转身,对刘邦怒目而视,他的身边紧跟着季布、钟离昧等楚将。戟指目瞪口呆的刘邦,项羽狂吼了一声:“给我打,打死这个不要脸的王八蛋!”
愤怒的楚军冲了上来,汉军呆了片刻,突然之间全体尖叫起来,掉头狂逃。
《史记·项羽本纪》中,对这段战史作了简单的记载:
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史记·项羽本纪》)
唉,原来这个刘邦就是这么点本事,明明打不过人家,却非衔尾急追。现在终于追上了,楚军回身反击,刘邦的汉军被打得溃不成军,慌忙退入壁垒,挖掘深堑,就此躲在里边,不敢出来了。
这真是何苦!
忽悠需要真诚
刘邦撕毁刚刚签订的和平协议,率汉军追杀项羽,追上了却不敢上前,结果反被愤怒的楚军转身杀回来,杀得汉军一败涂地,狼奔豕突。这次遭遇战的爆发地点在固陵,所以此战又称固陵战役,是垓下战役的前哨战。
后世书呆读书至此,无不扼腕叹息,曰:“假使项羽抓住战机,乘胜追杀,扩大战果,在韩信、彭越两支强大的军队赶来之前,先行将刘邦歼灭,必然是时局倒转,山河易主。可惜项羽智商不足以敷用,缺乏战略眼光,错失了良机。惜哉,惜哉!”
但实际上,项羽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又或者可以说,刘邦先行一步,早已将这种可能彻底封死了。
比较刘邦与项羽,毫无疑问,项羽比刘邦更能打,因为他年轻——发生固陵战役这一年,刘邦五十五岁,项羽三十一岁。一个三十一岁的壮年汉子,肯定比五十五岁的老头更能打,这是可想而知的。
但项羽的组织协调能力,比之于刘邦,差得不可以道理计。想当初,刘邦起于沛县,率领着一批贩夫走卒,却几历血战,生生地把这些商贩市侩打造成了天下名将。如小吏曹参,如卖丝缯的灌婴,如杀狗的樊哙,假如没有刘邦,就不会有他们封侯拜相的人生。这强大的统御及人才培养运用能力,岂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刘邦这边,经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人物,对刘邦提出些极有价值的建议,这时候刘邦没二话,立即采用。能够集众智为己用,这话说得简单,但能够做到的,少之又少。
反观项羽,他始终是在吃老本,不停地消耗项梁时代积累的战争资源。他所统辖的战将,全都是项梁留给他的,没有一个后起之秀,能够在他的阵营脱颖而出。就连韩信这种天才将领,落到项羽手中,最多只不过是个执戟跟班的警卫员。项羽从未有过挖掘人才的想法,他眼里只有自己,根本不曾有别人。
有意思的是,刘邦虽然最善于用人,却对人粗暴无礼,特别喜欢羞辱别人。动辄指着对方的鼻头骂祖宗,又或是以“踞而洗”的姿势有意让对方羞恼。而项羽却恰恰相反,他眼里只有自己,永远不承认别人的能力,但对待别人的态度却是温文尔雅、温柔体贴、温情无限、温莹如玉。
刘邦之所以待人粗暴无礼,甚至无耻,那是因为他居于智力的制高点,居高临下俯视对方,洞悉对方的心事。知道他纵然这样做,对方也无可奈何于他。而项羽之所以待人温柔如处子,那是因为项羽看不明白对方,权以温和的态度为笼络,以便忽悠对方为自己效死。两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智力鸿沟,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是高智商地界,鸿沟以东是低智商地盘,高智商的刘邦,肯定会越过这条鸿沟,来欺负智商不够用的项羽,这是野蛮世代人类残酷博弈的必然。你不能要求蛮荒时代的刘邦,有着爱护低智商项羽的心思,这不符合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