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二章 如此简单 ( 4511 )(第2/3页)

说着话,他从书桌的案牍中取出两封信件,交给了董。

字迹很模糊,看不出是什么来头。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写这封信的人,绝非一般的士子。

俗话说地好:字是脸面。

汉时识字的人不多,能写出一手好字的人更少。虽然写信地人是刻意隐藏,可是笔画中所隐藏的气质,足以显示出此人的功底不俗。

“那刘先现在何处?”

“被关押在天牢中,由专人守护。其家眷被牵连进去,下官担心他们受到伤害,故而在缉拿了刘先以后,就命人将他的家眷转移至杜邮堡。一方面是为了隔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

“杜邮堡?”

董问道:“是不是杜邮堡派人前来接收?”

闵贡摇摇头,“非也,是下官派人送过去的,杜邮堡方面并没有发出任何接收犯人地指令。”

难道不是军师所为吗?

董挠着头,非常困惑。

刘先在这个时候被缉拿,未免太巧合了些。若说他谋逆……哈,怕是没有多少人会相信吧。

和闵贡又交谈了一会儿后。董告辞离去。

回到家中,刚一坐下来,就有家丁前来禀报:“老爷,中常侍杨谦,在府外求见老爷,说是皇上有请。”

还真地是忙啊!

董本来想忙里偷闲那么一天,可不成想是越来越繁忙。

连忙道:“有请谦公!”

不一会儿。杨谦进了书房。向董施了一个礼,恭声说:“大都督,皇上说请大都督往柏梁台一叙。”

又是柏梁台!

董对那个地方其实挺腻歪,可既然是刘辨派人前来相请,自然也不能拒绝。

当下换了衣衫,和杨谦一起离开大都督府。在往未央宫的路上。董试探地问道:“谦公,可知道皇上让我去,有什么事情吗?”

杨谦一笑,“大都督放心……皇上只是觉得,少与大都督交流,故而请大都督前去一叙。”

交流?

董拿不准刘辨是什么意思。

但有一点他已经知道,刘辨本身似乎并没有什么想法。那一日封国的奏折,怕是和刘辨无关。因为在那一天之后,二十余日中,刘辨没有再提出封国的事情。即便早朝时有宗室提出,他也含糊着岔开话题,很显然对这件事没有半点兴趣。也就是说。所谓封国,很可能是宗室的想法。

不过这猜想终究是猜想,董也弄不清楚刘辨的脑袋里,究竟是怎么考虑。

也许今天这会面,和此事有关吧……

不知不觉。董随着杨谦。已来到了柏梁台外。

就在董进未央宫地时候,杜邮堡地一间囚室里。两个少年正面对面的坐着。

一个是董冀。

另一个年纪比董冀略小一些,看上去有些单薄,眼睛很大,眸光兔脱,透露出一丝诡诈之气。

嘴角微微上翘,脸上却带着不屑的表情。

“大公子原来只这些手段?栽赃陷害,不过是小人作为。”

董冀面色平静,看着那少年。少年的话语中带着嘲讽之意,可是董冀,却恍若没有听见似地。

“周不疑,依你之见,我当如何?”

少年正是刘先的外甥周不疑,闻听董冀的问话,冷笑一声道:“你该如何,是你地事情,与我何干?”

董冀笑道:“怎么没有干系?这不仅干系到你的性命,还干系到你舅父刘先的一世英名……你说,若是那些酒囊饭袋知道,素以刚直忠义而闻名的刘先刘大人,居然有一个反贼妹夫,会是什么结果?周不疑,父周朝,母刘艾……中平四年,周朝随长沙人区星谋反,刘艾怀六甲,故而被送至零陵兄长刘先之处。中平五年时,周不疑生于零陵……啧啧,挺复杂嘛。”

周不疑忍不住激灵灵一个哆嗦,骇然的看着董冀,半晌说不出话。

“你自幼随令舅父居于襄阳,曾师从多人……令舅父曾让你读书,但你却说:学问是天生的,读来何用……啧啧,真是够狂妄啊。不过你的确是有狂妄的资本,建安三年时,年仅十一,即做平吴九范,为多人异之……却不想被刘表称之为小儿涂鸦,令舅父也因此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