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得孙河上的奇迹[1](第4/5页)
1549次航班被成功整体打捞
在1号引擎中发现的黑雁羽毛
那么,萨伦伯格冒险降落在哈得孙河上,完全是无意义的行为?
一旦这个结论成立,整个事件将发生戏剧性逆转:萨伦伯格根本不是什么拯救155条生命的英雄机长,而是一个玩忽职守,拿全机乘客生命开玩笑的赌徒。
好在,事实并不是这样。
无论是电脑模拟还是真人模拟,都是建立在飞机受到鸟群撞击后立刻就转向寻找机场降落的前提下——换句话说,等于是事先知道会遭受撞击。
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在1月15日3点27分的那一刻,萨伦伯格和杰夫是根本不知道会遭遇鸟群撞击的——任何人在遭遇突发情况后,都需要一个反应时间。
调查委员会最终把这个反应时间设定为35秒。
在扣除35秒的反应时间后,无论是电脑还是真人驾驶模拟,都无法将飞机安全降落到任何一个机场。
迫降哈得孙河,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调查委员会还发现,在仅仅35秒的时间里就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在全程208秒的时间里完成水上迫降,萨伦伯格上演了一个真正的奇迹。
尤其是他没有按照操作步骤,而是率先打开了辅助动力系统,这堪称成功的关键——如果那个开关不开,飞机的仪表盘和电脑将失去电力供应,那么1549次航班不可能以那样完美的姿态切入水面,早就在空中失速坠毁了。
萨伦伯格的应对完全配得上“英雄”的称号。
7
因为拍摄影片《萨利机长》,萨伦伯格后来和当初幸存的乘客们有一次聚会。
在那次会面上,每个乘客自我介绍的方式,就是报出当时自己乘坐1549次航班时的座位号。
而萨伦伯格有一段话,大意是:“155,看上去似乎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如果你把这个数字连接上面孔,那就不是155张面孔,而是那背后父亲和母亲的面孔、妻子和儿子的面孔,很多很多的面孔,那样,155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
所以,当时无论是飞机上的乘客,还是美国的普通民众,对萨伦伯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三个字:“谢谢你!”
萨伦伯格
馒头说
2016年9月9日上映的《萨利机长》这部电影,其实是围绕迫降后NTSB调查萨伦伯格的故事展开的。
看完电影的观众可能心里会憋着一股气:凭什么要这么质疑这位机长?
事实上,因为是拍电影,所以难免要做一点艺术加工:影片中NTSB对萨伦伯格似乎怀着“敌意”,一定要证明他当时的选择是错误的。在真实环境中,NTSB是没有这样“先入为主”的观念的。
但是,NTSB事后对包括萨伦伯格在内的整个事故的调查,确实是严肃、认真的。
就在《萨利机长》上映期间,上海也发生了惊险的一幕:2016年10月11日,东航MU5643次航班在上海虹桥机场执行航班起飞过程中,由于管制原因,导致另一架A330飞机同时穿越跑道。在两架飞机即将相撞的一刹那,机长何超快速拉升起飞,最终避免了两架飞机相撞。事后,何超获得了300万元奖金,并且还获得了一系列荣誉,被媒体同样赞誉为“英雄机长”。
我曾看到网上有人质疑:美国机长创造了那么大的奇迹,事后还要遭受如此严格的审查,我们中国一个机长事后受到如此夸赞和奖励,却没有人质疑他的行为是不是最佳选择,可悲!
作为我个人的看法,有三点。
第一,且不说两架空客飞机的价值就超过1.3亿美元,机上数百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更是无价的——何超得到这份奖励,绝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