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袭珍珠港”之后……(第3/5页)

在“二战”期间,美军有数万架飞机生产出来还没来得及服役,战争就结束了。美国不愿意自己的技术被泄露,最终集中销毁了数万架全新的作战飞机

以生产能力论,太平洋战场只是美国输出的一小部分而已,事实上,美国当时已经成了全世界整个反法西斯战场的主要生产制造商和军火提供商。

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盟军准备的13700架作战飞机,基本都是美国人造的。面对如乌云蔽日一般的盟军飞机,德军可以起飞的作战飞机只有400架左右。

不知道那个时候,希特勒有没有恨日本把美国拖下水?

3

第二天得知日本成功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希特勒的内心也是矛盾的。

曾有一种说法,说希特勒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暴跳如雷”,但从一些传记作品和资料中,并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说法。事实上,希特勒没有理由发怒。

首先,希特勒知道,美国是迟早要参战的。

尽管德国之前一直在努力避免激怒美国,但希特勒完全清楚,美国参战其实是早晚的事。即使没有参战,美国向英国源源不断地输送军火和物资,为英国商船护航,其实已经等同于参战了——大家只是不想正式宣战,心照不宣而已。

其次,德国当时的处境开始变得不妙了。

1941年底,在寒冷的苏联,已经看见莫斯科城墙的德军却久攻不下,而站稳脚跟的苏联红军已经开始了局部反击——12月6日,希特勒刚刚下令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

而就在11月底,德国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刚刚代表希特勒向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重申:“一旦日本向美国开战,德国立即向美国宣战。”之所以是“重申”,是因为就在年初,德国刚刚向日本外相松冈洋右表达过同样的意思。

根据墨索里尼的女婿皮亚诺后来的日记显示,日本偷袭珍珠港前,是和意大利以及德国通过气的。偷袭珍珠港成功后的12月8日,“里宾特洛甫夜间来电话,他为日本进攻美国高兴不已”——作为希特勒的亲信,里宾特洛甫的“高兴”应该不只是他本人的态度。

但同时,希特勒也明白,日本向美国开战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日本的行为,尤其是一举打残美国太平洋舰队,在很大程度上能把美国拖在太平洋战场,进而给德国在欧洲战场留下更多的时间。

但另一方面,日本对美国宣战,也等同于宣布了一件事:他们不会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了。

这对德国而言是一件非常让人头痛的事,因为原本已经几乎被摧毁的苏联红军,在西伯利亚超强冷空气的帮助下,似乎有站稳脚跟的趋势。

当然,希特勒也担心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但从希特勒身边人后来的回忆录来看,希特勒还是相对倾向于乐观的,他认为自己有把握在美国涉足欧洲战场前解决所有问题。

这也是后来德国在军队内部出现一个“刺杀希特勒”小集团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元首已经渐渐失去了对局势的基本判断,显得盲目自信,近乎疯狂。

作为证据之一,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希特勒在1942年还试图谋划与一个亚洲大国达成一项密约——共同突袭印度。

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4

1941年12月8日的深夜1点,蒋介石在自己的官邸里,得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

与希特勒没有“暴跳如雷”一样,当时蒋介石也并没有“欣喜若狂”。

当时的中国,在抗日战场上相当吃力。

但从蒋介石当时的日记来看,他对“珍珠港事变”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后悔”——后悔自己不应该过度敦促美国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导致日本丧失耐心,对美国展开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