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另一面(第5/6页)
丘吉尔之所以这样对中国,其实还是出于他对历史上“大英帝国荣光”的执念——在他眼里,很多国家是不配与英国一起领导世界的。
面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丘吉尔是极度反感将中国列为“四大战胜国”的,他曾就此质问罗斯福“是不是脑子烧坏了”,并明确表示:“把中国作为‘世界四强’之一是场绝对的滑稽剧。”
种种证据显示,丘吉尔有种族歧视的倾向。
因为甘地领导印度独立,丘吉尔非常憎恨他,把他称为“半裸的骗子”,并在甘地狱中绝食时表示:“不应该因为绝食这个小小的威胁就把甘地放出去,如果他真饿死了,那么就少了一个坏蛋,我们的帝国也就少了一个敌人。”
1919年,他曾建议使用化学武器对付库尔德人和阿富汗人:“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那么受不了毒气,对待那些野蛮的部落,我强烈推荐使用毒气。”(后来有人解释他指的毒气是类似于催泪弹所用的毒气。)
1937年,丘吉尔曾写道:“我不觉得有什么对不住美国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地方,我之所以这么觉得,因为事实上,就是一个更强的、更高一等的、更聪明、更智慧的种族,来到这些地方,取代了这些人。”
同年他还写过一篇题为《犹太人如何避免被迫害》的文章,此文在他生前没有发表。文中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受的迫害都是自找的,他们经历了许多折磨,可能他们自己也有一部分责任。”
罗斯福曾委婉地建议丘吉尔要从旧的殖民帝国思维中跳出来,而丘吉尔的回应是:“我出任英国首相不是为了主持大英帝国的葬礼。”
但可惜的是,恰恰是在丘吉尔的任内,他目睹了“日不落帝国”彻底分崩离析的全过程(美国在背后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他再怎样努力或挣扎都是无用的,这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的事。
7
“二战”临近尾声时,丘吉尔还经历过他政治生涯的“至暗时刻”。
由于领导英国人民英勇不屈地对抗纳粹德国,丘吉尔不仅在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了极高的声誉——没有人会怀疑他将在战后连任英国首相。
英国1945年的大选,正值著名的波茨坦会议举行期间。这场会议除公布了《波茨坦公告》,还留下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在会议前半阶段,代表英国来和斯大林与杜鲁门讨论战后世界秩序的,是丘吉尔。会开到一半,丘吉尔满怀信心地回国参加大选去了。
那本来是一个就像孙大圣说一句“俺去去就来”的场景。
但丘吉尔没有回来。因为在那场选举中,觉得自己稳操胜券的丘吉尔被英国人民选了下去,工党候选人艾德礼取代了他的位置。
在那场竞选中,丘吉尔在他引以为豪的演讲中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把竞争对手工党形容为“可能会寻求像盖世太保那样的统治方式”——这种比喻让英国民众听了非常不舒服,他们认为丘吉尔还活在“二战”中。
于是,波茨坦会议的后半段,是艾德礼代表英国来开的。
波茨坦会议前期的丘吉尔、杜鲁门和斯大林
波茨坦会议后期的艾德礼、杜鲁门和斯大林
英国人民觉得,论强硬和勇气,非丘吉尔莫属,但论战后的重建与和平时期的治国理政,他们对丘吉尔缺乏信心。
对这样的结果,丘吉尔固然失落,倒也表现得很大度,他引用了希腊作家普鲁塔克那句著名的话:“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当然,在1951年,丘吉尔卷土重来,重新夺回了首相之位——没有人能让丘吉尔屈服或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