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三章 戊戌变法(第2/8页)

就在光绪变法之心日益坚定的时候,传来了一个噩耗。

恭亲王病重,眼看就要不行了。

恭亲王叫奕,道光帝第六子,外号鬼子六,清末洋务派首领。

此人从小机智聪明胆识过人,据说一度是帝位的热门候选人,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入北京城,奕被任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同联军谈判,最终签下了《北京条约》。

这次行动不光是挽救了当时南边闹长毛北边来鬼子的大清王朝,而且在议和期间奕笼络了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政治集团。

同时,在北京与列强和谈的时候,他的翩翩风度款款而谈也给众洋人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

这都为以后奕引领洋务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咸丰帝驾崩后,因为继承人同治尚且年幼,故而国家大权由小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一手掌握。

不过由于先帝咸丰也曾留下过八位顾命大臣,因此在同治继位之初,后党跟帝党之间爆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斗争。

这个时候,奕毅然决然地站在了自己嫂子这一边。

同治元年(1861)十月,经过大半年的密谋准备,后党突然发难,一举拿下八大臣,其中两人被赐死,一人被斩首(肃顺),其余五人被充军。

史称辛酉政变。

这一年,慈禧27岁,奕30岁。

安内之后,便开始攘外,也就是洋务运动了。

具体的过程我们略过,简单而言,大清洋务的操盘手是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不假,可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背后,却是奕。

而奕的背后呢?其实是慈禧太后。

这一次慈禧跟光绪前来探望,除了送最后一程之外,还想问问这位比李鸿章级别更高的大清洋务派巨头,在他百年之后,谁能为国分忧?

首先开口的是光绪,皇上当时想到的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翁师傅,于是便问道:“翁师傅如何?”

本来耷拉着脑袋面无活色都快要驾鹤西去的奕一听这话立刻两眼放出了如闪电般的光芒,一把拉住光绪的手:“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大错!”

慈禧在后面听了连连点头,盟友毕竟是盟友,说的都是她想说却不太方便说的。

可能是说翁同龢的时候太激动,耗了些许体力,因此奕停顿了一小会儿,然后又开了口:“皇上,我听说最近有一个从广东来的举子叫康有为,一直在鼓吹变法。”

光绪并不否认。

“请皇上慎思,不可轻信小人。”

光绪默不作声,但脸上并不好看,这也很正常,比亲爹还亲的翁师傅被说了不是,现在又要说他的新宠康有为,不过对方毕竟是恭亲王,论辈分自己得管他叫叔,因此皇帝还是比较谦和地问了一句,那么您看能用谁?

“李鸿章。”

由于甲午战败的缘故,李鸿章被解除了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的职务,给了个闲差等于是让他去养老。但平心而论,尽管甲午他的确有责任,可真要论谁能扛起此时已然濒临危亡的大清,那显然是非他莫属。

但光绪并不乐意,因为康有为不喜欢李鸿章。

不过在恭亲王面前他并未表现出来,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朕知道了。

当日,爱新觉罗•奕去世,享年65岁。

两天后,康有为以御史杨深秀的名义上了一道折子,请求明定国是,说俗了就是要求变法。

6月6日,时任礼部右侍郎徐致靖上《请明定国是疏》,请求光绪帝正式开始维新变法。

顺便一说,这玩意儿是康有为代拟的。

于是光绪终于下定了决心。

6月11日,在得到慈禧太后点头首肯的基础下,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这意味着大清帝国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维新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