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五章 明朝联军大反击(第5/6页)
一般来讲,这种统计比较严谨——毕竟这世上并不存在心甘情愿给部下涨工资的领导。
战后,杨镐被众言官结结实实地参上了一本,然后万历下令撤销其在朝职务并且立刻回国。
接着,麻贵开始收拢残部,并且要求朝廷增援。
万历表示同意,于是,在朝明军达到了十万余。
这里需要说一下的是明军的人数。
关于这场援朝战争,明朝方面到底出动了多少人,历来众说纷纭,之前的文禄之役倒还好,基本上意见比较统一,总人数以李如松为首的四五万人,但后来的庆长之役就不同了,从五六万到七八万,一直到十五、二十万的说法都有。
根据最为正统的《明史》记载,明军在庆长之役中所派遣的人数基本上为八万。
但是,最正统的不见得就是最精确的。
《明史》这部史书,相对来说确实是比较严谨正统,这个没错,但问题是先天不足。因为清朝在修编此书之前,恰逢爆发了一系列的文字狱事件,使得大量的关于明朝的文献记录资料被销毁,所以在一些数字细节上,往往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误差,此外,清朝的史学界虽然习惯通过抬敌人来达到抬自己的目的,但更多的则充斥着对前朝的人为贬低。整部《明史》中,贬低明朝国力的文字比比皆是,有意压低明朝军力财力的痕迹也不少见,所以,对于这八万人的数字,多半是缩水的。
实际上,关于赴朝的人数,在当时的朝鲜以及明朝都有记录,比如朝鲜的《宣祖实录》《神宗实录》《肃宗实录》《光海君日记》等书以及明朝的皇明经世文编等。根据这些史料,我们可以得出明朝先后两次出兵朝鲜的总人数为十六万五千人左右,去除文禄之役的那四五万人,剩下的就是庆长之役的参战人数,基本在十二三万上下。
援军到手之后,麻贵再次作出了部署。
东路军,明军两万四千,将领麻贵,朝鲜军五千五百,将领金应瑞,目标仍旧是蔚山。
西路军,明军两万一千九百人,将领刘铤,朝鲜军五千九百二十八人,将领权慄,目标顺天。
此外,为了配合陆军顺利拿下要塞顺天,麻贵还安排了联军水师协同作战,由陈璘带一万九千四百人和李舜臣的七千三百二十八人一起,水陆两道一起夹击顺天。
最后是中路军,由董一元率领的四万五千人外带朝鲜军队四千两百六十人,目标是泗川。
单从陆地上来看,泗川的战略位置最重要,一旦被攻下,那么蔚山和顺天两处的日军将被隔开,彼此不能呼应,联军也能顺顺当当地将其各个击破。因此,明军的中路军不但人数最多,指挥官也是最强的。
九月,大明左中右三路大军正式出征。
相比之下,日军在人数上占了很大的劣势,东面的蔚山城和西生浦城由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人防守,人数在三万左右;而在釜山的基地,则停留着石田三成直辖的五百艘输送船;水军基地巨济的防务,则毫无疑问由九鬼嘉隆为首的一干人等来承担,他们的总人数大约在八千;西面的顺天光阳,屯守着小西行长、细川忠兴、大村喜前等一万三千人左右;至于中路要点泗川,只有岛津义弘的七千人。
事到如今,大家都已明白,这是最后的决战了。
对于明朝来说,胜,则能将侵略者一举赶走;败,则还得接着耗下去。
对于日本来说,胜,便有希望能活着离开这让他们做了整整六年噩梦的半岛;一旦失败,这噩梦之地,终将成为他们的坟墓。
正当双方鼓足了精神,做好了准备即将拼命的时候,日本的使者却出现在了朝鲜。
他们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极力求和,万一求和不成,则准备全线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