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后的宫殿(第4/13页)
孝东陵有三个特点:一是宝顶不是横向排列,而是纵向排列,带有关外妃园寝遗风。二是孝东陵后院全部铺墁澄浆砖。三是孝东陵院落极为宽敞,即使皇帝陵也不能与它相比。
孝东陵建成后,初称“新陵”,这是针对孝陵而言的。因为它比孝陵建得晚,是新建的,面貌一新。这“新陵”并不是由朝廷正式命名的,是临时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四月初七日,孝惠章皇后入葬地宫,改称为“孝惠章皇后陵”,这个名称也不是正式名称,只使用了不足一年的时间。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二月二十一日,礼部专为孝惠章皇后的陵寝命名一事,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本章,说:“古来帝、后有不合葬而自为陵者,俱就方位定名。今孝惠章皇后陵即在孝陵之东,不必另立陵名。臣等恭拟‘孝东陵’字样,仰候钦定。”康熙皇帝表示同意,挥笔朱批“是”。从此,孝惠章皇后的陵寝正式称为“孝东陵”。
礼部给皇后陵命名的方法,具体地讲是这样的:凡皇后陵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东旁或西旁(因为清陵都是坐北朝南),皇后陵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所以没有必要另立陵名,只根据皇帝陵的名称而命名。皇后陵的第一个字用皇帝陵的第一个字,皇后陵的第二个字用皇后陵与皇帝陵的相对方位字,位于皇帝东旁,则用东字,位于西旁,则用西字。用这种方法给皇后陵命名,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陵内葬的是哪位皇帝的皇后,这座皇后陵位于皇帝陵的哪一旁。以后,清朝所建的皇后陵均按此命名,成为定制。
孝东陵的产生,为以后皇后陵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范本。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建制皇后陵时会增减相关建筑,那要看实际需要。总之,要与时俱进。在清一代,共产生了7座各有特色的皇后陵:皇太极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顺治帝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雍正帝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嘉庆帝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道光帝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东陵、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
这些皇后陵与身边的丈夫帝陵毗邻而建,同样的建筑名称,同样的黄色琉璃,使人很难分清伯仲。这就是皇太后的特权,是其他宫里女人很难企及的。
声名显赫的“凤上龙下”
在清东陵的定东陵内,埋葬着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普祥峪定东陵和菩陀峪定东陵共同组成了这座特殊的皇后陵寝。
普祥峪定东陵内葬有咸丰帝慈安皇太后。慈安,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之女。生于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初入侍文宗潜邸,咸丰二年二月封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十月册立为皇后。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崩,载淳即位,慈安被尊为母后皇太后。
慈安这个女人,世称其“德容言工俱全”,堪为封建社会的妇女典型。那么,慈安到底漂不漂亮呢?有她的画像传世,读者可以自己下结论。有人说慈安懦弱,但据考证慈安并不像传闻所说的那样优柔寡断,懦弱怕事。她为人贤德,待人宽厚,遇事忍让,顾全大局。
这些性格特征既是她的优点,同时也将她推入无尽深渊,因为忍让在政治斗争中是不会占优势的。其实,慈安权力欲望并不小,无论是咸丰十一年,她决定发动北京政变(虽然受到了慈禧的蛊惑,但毕竟她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是同治五年,她悍然下令秘密处死了慈禧的宠监安德海,都证明慈安并不是甘于摆布的政治俘虏。不过是由于她的政治谋略远逊于精明的慈禧太后,才在光绪七年突然暴崩于深宫之中,年仅45岁。
菩陀峪定东陵里葬有举世闻名的西太后慈禧。慈禧,姓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其父为安徽徽宁池太广道惠征。慈禧是一位“无冕女皇”,几乎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不知道她的。